世间已无陈寅恪

世间已无陈寅恪

大陆学人开始重新认识陈寅恪的价值时,上距这位大师辞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始初,这种再认识还局限在史学界,即便是最著名的史学家,一旦走出同行的圈子,其业绩与声誉的回响向来是落寞的。然而,进入20世纪最后的十年,纯史学的窄迫天地已容纳不下陈寅恪的深广内涵。两部陈寅恪传记——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和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走俏大陆书坛,令此间学术和读书界大有“开谈不说陈寅恪,读尽诗书亦枉然”的味道。这一现象包蕴着丰富复杂的内容:陆《传》的风靡,是由于人们试图凭借这位大师最后廿年的身世,作为对1949年以后历史深入反思的一个参照系;学人的奢谈,或出于“最是文人不自由”的境况下(1),以陈寅恪的学问和人格当作自己的特点,用以掩饰己短,是即心理学上的自居作用。这些,本文不拟深论。

一个伟大的思想文化巨擘的身后,对他的解读,从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难题。何况陈寅恪没有留下正面阐述其历史文化观的论著,更何况他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典型的文化意象。因而对其著述的诠释倘若离开了对其生命价值的体认,便既无可能,也无意义,但尤其不应忽略他作为文化巨人的那一侧面。任何释读都无可避免地会带上释读者的主观因素,但通过不同释读的比较,毕竟有助于人们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笔者的释读旨在说明:后人将怀抱着“世间已无陈寅恪”的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