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把人文学术从传统带进了现代

六、结语:把人文学术从传统带进了现代

陈寅恪是为中国史学赢得世界声誉的极少数史学大师之一。他是一位天才式的学者,他的史学方法是一个系统而完美的整体,堪称是一座美轮美奂的七宝楼台;在具体研究中,对陈寅恪来说,相关的史学方法又完全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然而,对其史学方法的任何叙述,却只能分为若干层面进行,由于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遗憾总是不可避免的。这里的评述虽有笔者的体认,但笔者有意识地不说或少说自己的话语,而主要引据陈寅恪论著里的夫子自道及其亲炙弟子的师说回忆,目的即在于尽可能地接近陈寅恪的本意。

陈寅恪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实际上他的学术精神是非常现代的。关于陈寅恪学术的总评价,近二十年来中外学界说了不少,还推余英时最解三昧。这里且引其语来评价陈寅恪史学及其方法在中国人文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历程中的地位:

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陈先生也曾相当有效地把中国的人文学术从传统带进了现代。一般地说,他的文史论著是中国的传统学人和现代专家所都能相悦以解的。传统学人能接受他,因为他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ization)是从中国文献的内在脉络中自然呈露出来的。这是他“旧学邃密”的一面。现代专家能欣赏他,则因为他所处理的问题完全是现代的。这又是他“新知深沉”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处的早期过渡的阶段,这种“旧学”和“新知”的结合无论在精神上或形式上都顺理成章,不见勉强牵凑的痕迹。陈先生确是企图自觉地在人文学术方面创辟一条化传统为现代的道路。由此可见,陈先生循着中国文献的内在结构而开拓的新考证和新诠释正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使我们有可能更进一步把中国的人文学术从传统转化为现代。(173)

(原载日本《百年》2000年3月号)


(1)胡适:《胡适的日记》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9页。

(2)陈寅恪:《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页。

(3)陈寅恪:《致刘铭恕》,转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3页。此信原文说:“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太史公指司马迁,冲虚真人乃列子,各取一字,射覆马列。

(4)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0页。

(5)王永兴:《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见《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60页。他所著的《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第一章探讨陈寅恪的史学渊源、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尤有价值;唯作者以其专业所长,立论主要根据陈寅恪的隋唐史论著。

(6)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7)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陈也曾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评态度。”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8—99页。

(8)王锺翰:《陈寅恪先生杂忆》,《陈寅恪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9)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陈寅恪印象》,第145页。

(10)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寒柳堂集》148页。

(11)李坚:《陈寅恪二三事》,《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248页。

(12)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6页。

(13)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80页。

(14)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1页。

(15)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寒柳堂集》,第97页;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印象》,第9、15页。

(16)陈守实:《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追忆陈寅恪》,第42页。

(17)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248页;《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他推许陈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识断之精”,也是此意。

(1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40、150页。

(19)陈寅恪:《批校〈昌黎先生集〉眉识》,转引自《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101页。

(20)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03、275页。

(21)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8页。

(22)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8—239页。

(23)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第108页。

(24)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追忆陈寅恪》,第269—270页。

(25)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80页。

(26)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4—85页。

(27)同上书,第85页。

(28)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印象》,第177页。

(29)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转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第112页。

(30)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与妹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8、250、251、311页。

(31)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0、238页;《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页。

(32)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9页。

(33)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印象》,第177页;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略稿·自序》。

(34)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2页。

(35)陈寅恪:《陈述辽史补注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4页。

(36)参见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15—116、121—125页。

(37)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86页;另据其统计,陈寅恪留学共三次,约十四五年。

(38)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新版),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第333页。

(39)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0页。

(40)李坚:《陈寅恪二三事》,《追忆陈寅恪》,第247—248页。

(4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9页。

(42)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20页。

(4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

(44)姜亮夫:《忆清华国学研究院》,《追忆陈寅恪》,第70页。

(45)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新版),第345页。

(46)王锺翰:《陈寅恪先生杂忆》,《陈寅恪印象》,第140页。

(47)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追忆陈寅恪》,第187页。

(48)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其“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的一再声明,参见《武曌与佛教》《刘叔雅庄子补正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各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2、238—239、150、229、230页;并参见《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金明馆丛稿初编》,第73页。

(49)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2、238—239页。

(50)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4页。

(5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页。

(52)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7页。

(53)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6页。

(54)王永兴:《怀念陈寅恪先生》,《追忆陈寅恪》,第203—204页。

(55)陈守实:《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追忆陈寅恪》,第42页。

(56)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38页。

(57)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追忆陈寅恪》,第269—270页。

(58)陈寅恪:《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8、25页;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113页。

(59)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03页。

(60)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237页。

(6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63页;《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55页。

(62)陈守实:《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追忆陈寅恪》,第42页;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55—157页。

(63)陈寅恪:《论许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学》《梁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6、132页。

(64)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追忆陈寅恪》,第177页。

(6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页。

(66)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6—97页。

(67)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8页。

(68)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2页。

(69)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91页。

(70)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223—231页;参见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第383—386页。

(71)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93页。

(72)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8页。

(73)陈寅恪:《斯坦因Khara Khoto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89页。

(74)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1页。

(75)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76)赵元任:《忆寅恪》,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印象》,第19、177页。

(77)陈寅恪:《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42、247页。

(78)陈寅恪:《论李怀光之叛》《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0、74—81页。

(79)陈寅恪:《三论李唐氏族问题》,《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04页。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归纳清学考据学风曰:“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者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80)陈寅恪:《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跋》,《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0页。

(81)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

(8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8页。

(83)陈寅恪:《与妹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1页。

(84)陈寅恪:《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跋》《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夏梵藏汉合璧校释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0、198页。

(85)陈寅恪:《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最简易解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2页。

(86)陈寅恪:《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4页。

(87)陈寅恪:《元代汉人译名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95页。

(8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24页。

(89)陈寅恪:《梁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32页。

(90)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39页。

(9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略论稿》,第84页。

(92)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45页。

(93)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21页。

(94)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印象》,第127—128页。

(95)王锺翰:《陈寅恪先生杂忆》,《陈寅恪印象》141页。

(96)季羡林:《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陈寅恪印象》第35页。

(9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5—6页。

(98)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239页。

(99)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5页。

(100)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06页。

(101)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49页。

(10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第100页。

(103)陈寅恪:《狐臭与胡臭》,《寒柳堂集》,第142页。

(10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2页。

(105)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追忆陈寅恪》,第186页。

(106)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07)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寒柳堂集》,第170页。

(10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第186页。

(109)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45页。

(110)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23—224页。

(111)陈寅恪:《与妹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11页。

(112)陈寅恪:《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夏梵藏汉合璧校释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98页。

(113)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23页。

(114)陈寅恪:《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08页。

(115)陈寅恪:《武曌与佛教》,《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54页;姜亮夫:《忆清华国学研究院》,《追忆陈寅恪》,第70页。

(116)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96页。

(117)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寒柳堂集》,第157、161页。

(118)陈寅恪:《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寒柳堂集》,第151—155页;钱文忠:《瓦釜集》,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144页。

(119)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5页。

(120)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28页。

(121)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63页。

(122)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金明馆丛稿初编》,第94页。

(123)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3页。

(124)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00—205页。

(125)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追忆陈寅恪》,第269—270页。

(126)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03页。

(127)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26—227页。

(128)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第189—193页;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周连宽:《回忆陈寅恪先生二三事》,《追忆陈寅恪》,第461、345页。

(129)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40—42页。

(130)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44—45、79页。

(131)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12页。

(132)王永兴:《怀念陈寅恪先生》,《追忆陈寅恪》,第203—204页。

(133)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5页。

(13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28页。

(13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29页。

(13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2、19—20、61页。

(137)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7页。

(13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2、9页。

(139)严耕望:《治史三书》,第141页。

(140)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印象》,第178页。

(141)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引高守贞笔记,第186页。

(14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册,第372页。

(14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41、259、229、250页。

(144)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77页。

(145)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印象》,第178页。

(146)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寒柳堂集》,第138页。

(147)陈寅恪:《读哀江南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09—216页。

(14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2、81页。

(149)黄萱:《怀念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印象》,第178页。

(150)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2、131页。

(15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册,第384、751页。

(152)陈寅恪:《读东城父老传》,《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03页。

(153)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册,第604页。

(154)陈寅恪:《读哀江南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09页。

(155)陈寅恪:《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4页。

(156)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157)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第7页。

(158)同上书,第11页。

(159)陈寅恪:《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最简易解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2页。

(160)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第12页。

(161)同上书,第283页。

(16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册,第582页。

(16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164)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04页。

(165)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册,第581页。

(166)同上书,第649—650页。

(167)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168)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页。

(169)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第6页。

(170)同上书,第64页。

(171)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58—60页。

(172)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心史研究》,《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101页。

(173)余英时:《明明直照吾家路》,《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新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