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从型人格的特征

顺从型人格的特征

我们先来看顺从型人格,它表现出与“亲近人”有关的所有特点。他对爱和赞美有着显著的需求,尤其需要一位“伙伴”,这个人可能是朋友、情人、丈夫或妻子,“他或她要满足他生活中的所有期待,帮助他分辨善与恶,其主要任务就是完美地操纵他”[2]。这些需求具有所有神经症倾向共同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们是强迫性的、不分场合的,并且在受挫后会产生焦虑或抑郁。这些需求起作用时,几乎不依赖于他人本身的价值,也不依赖于患者对他们的真实感受。尽管这些需求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围绕着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归属感”的渴求。由于这些需求本身具有盲目性,所以,顺从型的人很容易认为别人与他气味相投,而忽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3]他对别人的这种误判,并不是因为无知、愚蠢或者没有观察力,而是由他需求的强迫性所决定的。他感觉自己——就如一位患者在绘画中所描绘的——就像一个婴儿,被奇怪而危险的动物包围着。他站在画面的中央,弱小而无助,一只大蜜蜂想要蜇他,一条狗想要咬他,一只猫想要抓他,一头牛想要顶他。很显然,这些动物的真实本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更具攻击性、也更令人畏惧的事物,它们的“爱”也正是患者最为需要的。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人需要被人喜欢、追求、渴望和爱;需要被人接纳、欢迎、赞美、认可和欣赏。他希望被人需要,尤其是某个特定的人;希望被人帮助、保护、照顾和引导。

在分析过程中,当分析师指出这些需要的强迫特征时,患者很可能会坚称它们都是“自然的”。他当然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我们可以假设,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喜欢,需要归属感,获得帮助——除了那些完全被施虐倾向吞噬的患者(最后一章会讨论),他们对爱的渴求被抑制到无法起作用。这位患者的错误在于,他声称自己对爱和赞美的疯狂追求都是真诚的,而实际上,他对安全感贪得无厌的渴求已经使其中的真诚面目全非了。

患者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以至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他形成了某些品质和态度,并由此塑造了他的性格。其中一些可能是讨人喜欢的:他对别人的需求变得很敏感,当然,这得在他的情感所能理解的范围内。例如,他很可能会忽视一个孤僻者想要独处的愿望,但他会时刻准备满足另一个人对同情、帮助、赞美的需求。他会主动满足别人的期望,或者在他看来是别人的期望,因此经常忽略自己的感受。他变得“无私”、自我牺牲、无欲无求——除了他对“爱”的无限渴求。他变得顺从,在他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对别人过分体贴、过分感激、过分感恩和过分慷慨。他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内心深处,他并不是真的关心别人,甚至倾向于把别人看作虚伪的、自私的。但如果让我用意识层面的术语来描述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可以这样说:他说服自己去喜欢所有人,那些人都很“友好”,并且值得信任。这个谬论不仅造成了令人心碎的失望,还增加了他整体上的不安全感。

这些品质并不像他本人认为的那么有价值,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考虑自己的感觉或判断,而是盲目地给予,他所给予的正是自己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而且,如果没有得到回报的话,他又会陷入深深的不安。

与之类似并重叠的还有一些其他特征,其目的是避免与人怒目相向、争吵和竞争。他倾向于把自己置于次要地位,让别人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会调和矛盾、缓解冲突,至少在意识上不会怀恨在心。任何复仇或胜利的愿望都被深深压抑着,以至于他常常惊讶自己怎么能如此轻易和解,惊讶自己从来没有长久的怨恨。这当中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倾向于主动承担责任。再一次,他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就是说,不管他是否真的感到内疚,他都会指责自己而不是别人;而且在面对明显不合理的批评或攻击时,他也倾向于检讨自己或向别人赔礼道歉。

在不知不觉间,这些态度会转变为明显的压抑。因为任何挑衅行为都是禁忌,所以我们便发现了压抑所在:他避免坚持己见、挑剔别人、苛求别人、发号施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实现自己的野心。此外,因为他的生活完全以他人为导向,他的压抑常常使他不能为自己做事情或独自享受生活。这样一来,他就会觉得任何不与他人分享的经历,无论是一顿饭、一场演出、一段音乐,还是一处风景,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不用说,这种对享受的严格限制,不仅使他的生活变得乏味,还使他更加依赖他人。

除了对上述品质的理想化[4]之外,这类患者对待自己的态度还有一些特征。首先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患者有一种“可怜弱小的我”的感觉。一旦让他自力更生,他就会不知所措,就像一只离开港湾的小船,或是失去了仙女教母的灰姑娘。这种无助感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如果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感觉无法抗争,那么他确实会因此变得脆弱。而且,他会向自己和别人坦率地承认这种无助感。这种感觉还会在梦里得到显著地强调。患者经常用这种无助作为吸引别人或保护自己的手段:“你必须爱我,保护我,原谅我,不能抛弃我,因为我是如此脆弱和无助。”

第二个特征来自他让自己甘居人后的倾向。他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比他优秀、比他更有魅力、更聪明、更有教养、更有价值。这种感觉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他缺乏自信和主见,这确实会削弱他的能力。但即使在他完全能够胜任的领域,他的自卑感也会使他无视自己的优势,而认为别人比他更有能力。在那些咄咄逼人或傲慢自大的人面前,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变得更低了。然而,即使他独自一人时,他也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资质、天赋和能力,甚至会低估自己的物质财富。

第三个特征是他对别人普遍依赖的一部分。他无意识地倾向于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他的自尊心随着别人的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而变化起伏。因此,任何拒绝对他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他的邀请,表面上他可能毫不在意,但在他的内心,自尊已经跌到了谷底。换句话说,任何批评、拒绝或抛弃都是极其可怕的危险,所以他会做出最卑贱的努力,去赢得那个威胁者的认可。左脸挨了耳光,他会再送上右脸,这样做并非出于某种“受虐”冲动,而是基于他的内在假设,这是他所能做的唯一合乎逻辑的事。

所有这些使患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当然,这些价值观的清晰和坚定程度,会因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不同。它们指向的是善良、同情、爱、慷慨、无私和谦卑,而自私、野心、冷酷、狂妄和权势是他深恶痛绝的,但这些特质同时也会因为它们代表着“力量”,而暗暗地受到他的赞赏。

以上就是神经症中“亲近人”所包含的因素。现在应该清楚了,只用顺从或依赖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这些因素,是多么不充分,因为其中隐含的是一整套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