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形象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真正的理想是动态化的,会激发人们去努力接近它,是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力量。而理想化形象则是个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它要么否定缺点,要么只是谴责它们。真正的理想造就谦虚,而理想化形象让人盲目自大。

讨论完神经症患者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我们了解到他们试图解决冲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应付冲突的两种主要方法。其一是压抑人格中的某些方面,而表现它们的对立面;其二是让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冲突不起作用。这两种方法都能给患者带来统一感,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即使这对他来说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1]

这里要描述的是患者更进一步的尝试:他会创造一个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也就是他觉得自己能够或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一形象总是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不过它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却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总是讨人喜欢的。就像《纽约客》杂志上一幅漫画描绘的那样:一个体态丰盈的中年妇女,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一个身体苗条的少女。理想化形象的具体特征因人而异,与患者的人格结构有关:有人想要的是美貌,有人在意的是权力、智慧、天赋、圣洁、诚实,或者任何其他品质。这一形象脱离现实的程度,恰好反映了患者自大的程度。这里的“自大”(arrogance)是取其本意,尽管它经常被认为与“傲慢”同义,但它本意是指冒称(arrogate)自己具有原本没有的品质,或是潜在可能而非实际拥有的品质。这种形象越不切实际,表明患者越脆弱,越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如果我们确信自己拥有某种品质,就不需要别人来确认,也不怕被别人质疑;但如果名不副实的品质遭到怀疑,我们就会非常敏感。

在精神病患者的自大妄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理想化形象最浮夸的表现;但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一形象的特征也大体上相同。虽然不像前者那样脑洞大开,但神经症患者同样认为这一形象就是真实的。如果我们把脱离现实的程度作为精神病和神经症之间的区别,那么,这种理想化形象可以被看作是神经症中掺杂了少许的精神病。

从本质上讲,理想化形象是一种无意识的现象。尽管一个普通的外人很容易就看出患者的自我膨胀,但患者本人并不知道他将自己理想化了。他也不知道这一理想化形象中包含了多少怪异的特点。他可能会隐约地感到他对自己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但他错把这种完美主义的要求当成了真正的理想,他丝毫没有质疑这些要求的正确性,反而为它们感到相当自豪。

患者的理想化形象如何影响他对自己的态度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他关注的焦点。如果患者关注的是说服自己他就是那个理想化形象,他就会发展出这样的信念:他实际上就是一个足智多谋、完美无缺的人,甚至连他的缺点都是非凡的。[2]如果患者关注的是现实中的自我,而这个现实自我与理想化形象相比是非常卑劣的,那么他就会发展出明显的自我贬损行为。由于这种贬损产生的自我形象与理想化形象一样不切实际,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称它为“矮化形象”。最后,如果患者关注的是理想化形象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异,我们就会看到他孜孜不倦地试图填补这种差距,鞭策自己达到完美。在这种情况下,他会以惊人的频率重复“应该”一词。他不断地告诉我们,他应该感受到什么,应该想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他像天真的“纳喀索斯”(自恋者)一样,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完美的,他相信只要对自己更严格、更克制、更机警、更谨慎,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与真正的理想不同,理想化形象是静止不动的。它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奋斗实现的目标,而只是他崇拜的一个固定理念。真正的理想是动态化的,会激发人们去努力接近它,是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力量。而理想化形象则是个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它要么否定缺点,要么只是谴责它们。真正的理想造就谦虚,而理想化形象让人盲目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