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嫉妒

(一)嫉妒

如果我们把施虐视为一种神经症症状,我们就必须像往常一样,先不去尝试解释这种症状,而是去理解形成这种症状的人格结构。从这个角度来处理问题,我们就会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深刻的空虚感,那么他不会发展出明显的施虐倾向。早在临床研究发现这种倾向之前,诗人就凭直觉感受到了这种潜在状况。在“赫达夫人”和“诱惑者”这两个例子中,他们都不可能在生活中有所作为,或者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找不到退路,他必然会憎恨一切。他会觉得永远被生活排斥,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

因此,他开始憎恨生活以及生活中所有积极的东西。而他的憎恨中又带着熊熊燃烧的嫉妒之火,因为他渴望某物的炽热欲望遭到了抑制。这是一个失意者的仇恨和嫉妒,他感觉自己被生活遗弃了。尼采把这种状态称为“生活在嫉妒中”(Lebensneid)。患者觉得别人不会有他们的悲哀:“别人”坐在餐桌旁,而他在挨饿;“别人”在恋爱、创造、享乐、享受健康和自在,并且有所归属……别人的幸福和对快乐的“天真”期待,让他大为恼火。如果他得不到快乐和自由,其他人凭什么就可以呢?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Idiot)中的话来说,他无法原谅别人的幸福。他一定要践踏别人的快乐。这种态度在小说中那个患肺结核的老师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不仅往学生的三明治里吐口水,还为自己能欺压学生而洋洋得意。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报复性的嫉妒。在施虐者身上,挫败和摧毁他人精神的倾向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其目的与那位老师一样阴险: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别人;如果别人和他一样失败和堕落,他自己的痛苦就会减轻,因为他不再觉得只有他一个人在受苦。

他缓解嫉妒的另一种方式是“酸葡萄”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甚至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容易被骗过。事实上,他的嫉妒隐藏得非常深,任何暗示它存在的说法都会被他嗤之以鼻。因此,他极其关注生活中痛苦、负担或丑陋的一面,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痛苦和怨恨,更表明他有心向自己证明他什么都看在眼里。他不断地吹毛求疵并贬低别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此。例如,他看到一个漂亮女人,很容易注意到她身上不完美的部位;他走进一个房间,很容易观察到某种不协调的颜色或某件不合适的家具;他听一场出色的演讲,很喜欢挑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同样,别人生活中的任何错误、性格中的任何缺陷、动机中的任何不轨都会被他记在心中。如果他人格成熟,他会把这种态度归因于自己对不完美的敏感。但事实上,他的探照灯只对准别人的缺陷,对其他的一切视而不见。

虽然他缓解了自己的嫉妒,释放了自己的怨恨,但反过来,他贬低一切的态度又带来了永久的失望和不满。例如,如果他有孩子,他想到的是伴随而来的负担和义务;如果没有孩子,他又觉得缺失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如果没有性关系,他会觉得被剥夺了权利,并且担心禁欲的危险;如果他有性关系,他又会因此感到羞耻。如果有机会去旅行,他会因为诸多不便而烦躁;如果不能去旅行,他又认为待在家里很没面子。因为他从没想过这种长期不满的根源就在自己身上,所以他觉得有权让别人知道他们如何辜负了他,并且有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即使这些要求实现了,他也不会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