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的积极收益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施虐者是这样一个人:他感到自己被人排斥,注定失败,于是恣意妄为,以盲目的报复心向他人发泄自己的愤怒。现在我们也明白了,他通过让别人痛苦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但这还不是全部的解释。仅仅是破坏性的一面并不能解释诸多施虐行为所具有的狂热激情,其中肯定还有一些更积极的收益,并且对施虐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说法似乎与“施虐是绝望的产物”这一假设相矛盾。一个绝望的人怎么还会有所期盼、有所追求呢?更重要的是,他还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然而,事实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看,施虐者确实有相当大的收益。他在贬低别人时,不仅减轻了自己难以忍受的自卑,同时也给了自己一种优越感;他在塑造别人的生活时,不仅获得了令人兴奋的掌控感,还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替代意义;他在情感上利用别人时,为自己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情感生活,从而缓解了自己的空虚感;他在击败别人时,赢得了一种胜利的喜悦,从而掩盖了自己绝望的失败。这种对报复性胜利的渴望,也许就是他最强烈的动机。
他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刺激和兴奋的渴求。一个心理健康、平衡的人不需要这样的刺激。一个人越是成熟,就越不关心它们。但施虐者的情感生活是空虚的,除了愤怒和胜利的喜悦之外,几乎所有的感觉都被扼杀了。他看起来了无生气,只有这些强烈的刺激才能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这种虐待行为给他带来了一种力量感和骄傲感,而这强化了他无意识中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在分析过程中,患者对其施虐倾向的态度会经历深刻的变化。当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些问题时,他很可能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但他那种含蓄的批判并不是全心全意的,更像是对现行标准的口头承诺。他可能会间歇性地自我厌恶。然而,在此之后,当他准备放弃施虐性的生活方式时,他可能会突然感到自己即将失去特别珍贵的东西。然后,他可能第一次有意识地体验到对别人随心所欲的快感。他可能会表达担忧,担心分析把他变成一个可鄙的弱者。再一次,正如在分析中经常看到的,患者的担忧有其主观依据:由于失去了使别人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权力,他会把自己看作一个可怜而无助的人。但久而久之,他会意识到,他从施虐行为中所获得的力量感和骄傲感,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替代品。这对他来说如此珍贵,只因为真正的力量和骄傲是他无法企及的。
当了解到这些收益的性质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矛盾,即一个绝望的人可能正在疯狂地寻找某些东西。但他所期望的并不是更大程度的自由或者自我实现,所有构成他绝望的因素都没有改变,他也不指望改变它们。他所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替代品。
他在情感上的收益也是通过替代性生活来实现的。施虐意味着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生活,伴随着攻击性而且多半带有破坏性。这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人唯一能活下去的方式。他追求目标时的不顾一切,正是源于他的绝望。因为他已无所失,所以他定有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虐者的努力有其积极的目标,应被视为一种寻求补偿的尝试。施虐者如此疯狂地追求目标,是因为在战胜他人的过程中,可以消除自己那可怜的失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