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顺从型人格的分析

对顺从型人格的分析

我曾说过不去讨论那些矛盾对立的因素。但是,除非我们意识到压抑对立的倾向在多大程度上强化了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否则就无法充分理解这些态度和信念是多么牢固地依附在一起。因此,我们应该快速了解一下它的对立面。在分析顺从型人格时,我们发现各种攻击倾向都被强烈地压抑了。与表面上的过分关心恰恰相反,我们还看到患者对他人冷漠无情、持蔑视态度,无意识地依附或利用他人,控制和操纵他人,永不知足地想要超越他人,或者追求报复的快感。当然,被压抑的冲动在类型和强度上各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对早年不幸经历的回应。例如,某个患者的病史显示,他小时候经常乱发脾气,但到了五岁或八岁时,这种表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温顺。但是,攻击性倾向也会受到后天经历的强化和助长,因为敌意不断地从许多源头产生。如果在这里无休止地讨论下去,我们将会离题太远;所以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自谦和“善良”会招致他人的践踏和利用;此外,依赖他人也会使自己变得更加脆弱。这种脆弱反过来又会导致一种被忽视、拒绝和羞辱的感觉,只要患者对爱或赞美的过度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这些感觉。

当我说这些感觉、驱力和态度遭到“压抑”时,我使用的是弗洛伊德的术语;这意味着患者不仅没有意识到它们,还强烈希望永远不要意识到它们。他一直焦虑地提防着,以免向自己或他人泄露蛛丝马迹。因此,每一种压抑都使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个体压抑他内心的某些冲动目的到底何在?在顺从型患者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几种答案,但其中大部分答案,我们只有在讨论完理想化形象和施虐倾向后才能理解。此时,我们能够理解的一点是,对敌意的感受或表达将会威胁患者喜欢他人和被他人喜欢的需求。此外,在患者看来,任何攻击甚至自我肯定的行为都是自私的。他自己会谴责这种行为,并因此觉得别人也会谴责它。他无法承担这种被谴责的风险,因为他的自尊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认同。

压抑所有过分自信的、报复性的、有野心的情感和冲动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它是神经症患者为了消除内心的冲突并创造出完整统一的感觉的众多尝试之一。我们内心对人格统一的渴望并不神秘,它由两个因素促成:一是我们生活的现实需要——当我们被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牵扯时,它就无法实现了;二是由此产生的极度恐惧——害怕被分裂。通过掩盖所有矛盾的元素而使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无意识的整合人格的尝试,是神经症患者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之一。

因此,我们发现了患者严格控制攻击性冲动的双重目的:一是他的整个生活方式不能受到威胁,二是他那虚假的统一不能遭到破坏。攻击性倾向的破坏性越大,就越有必要将其排除在外。患者还可能会矫枉过正,从不表现自己想要什么,从不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总是喜欢每一个人,总是甘居人后,等等。换句话说,患者顺从的、讨好的倾向得到强化,它们变得更具强迫性,也更加盲目。[5]

当然,所有这些无意识的努力并不能阻止被压抑的冲动发挥作用或表现出来。但是,这样的行为符合神经症的结构。患者会向他人提出要求,“因为他如此悲惨”;或者打着“爱”的幌子暗中支配他人。被压抑的敌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不同的威力爆发出来,或者是小打小闹,或者是大发脾气。这些爆发虽然不符合他温柔善良的形象,但对他来说却是完全合理的。根据他的假设,他完全没有错。他不知道自己对别人的要求是过分的、自私的,有时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以至于忍无可忍。最终,如果被压抑的敌意发展成盲目的愤怒,就可能会导致各种功能紊乱,比如头痛或胃病。

因此,顺从型人格的大多数特征都具有双重动机。例如,当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时,是为了避免摩擦,从而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但这也可能是他使用的手段,用来消除自己想要超越他人的所有痕迹。当他让别人利用自己时,是一种顺从和“善良”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在逃避自己心中想要利用别人的愿望。为了克服神经症的顺从倾向,就要对冲突的双方进行恰当的分析。从传统的精神分析出版物中,我们有时会得到这样的印象:“释放攻击性”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这种看法说明我们对神经症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对其多样性所知甚少。只有在讨论某种特定的类型时,这种观点才具有正确性;但即便如此,它的正确性也是有限的。对攻击性冲动的揭示确实是一种释放,但如果把“释放”本身当作最终目的,那就很容易对患者的发展造成损害。患者的人格若要最终获得整合,就必须彻底解决各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