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攻击型人格的分析

对攻击型人格的分析

从表面上看,攻击型患者一点也不压抑自己。他能坚持己见、发号施令、表达愤怒、为自己辩护。但实际上,他的压抑并不比顺从型患者少。虽然他特有的压抑没有立即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但这并不能算现代文明的一种荣誉。这些压抑深藏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关系到他能否交友、恋爱、喜欢、共情、享乐。这些活动在他看来几乎是浪费时间。

他感觉自己坚强、诚实、务实,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你会发现确实如此。根据他的前提,他对自己的评价完全符合逻辑。因为在他看来,冷酷无情就是力量,顺从自己、不考虑别人就是诚实,不择手段追求自己的目标就是务实。他之所以觉得自己诚实,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他对眼前伪善的揭露。别人对事业的热情、博爱的情操,在他看来纯粹是装模作样;他可以轻松地揭开社会意识和宗教美德的假面。他的一整套价值观建立在丛林哲学基础之上:强权就是真理,慈悲和宽容请让到一边,“人对人就是狼”。这里的价值观与我们所熟知的纳粹哲学没什么两样。

攻击型患者拒绝真正的同情和友好,也拒绝这两种品质的赝品——顺从和讨好,这种倾向自有其主观逻辑。但如果我们认为他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他遇到某种确实友好而强大的精神时,他是能够识别并尊重这种精神的。关键在于,他认为对此严格区分并不符合他的利益。在他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他生存斗争中的障碍。

可是,他为什么要排斥人性温柔的一面呢?为什么他会厌恶别人深情的举动呢?为什么别人在他觉得不合适的时候表达同情,会让他如此鄙夷呢?他的行为就像拼命把乞丐从自家门前赶走,因为见到乞丐的惨状会让他伤心不已。他确实可能会对乞丐不客气:即使是最简单的需求,他也可能断然拒绝。像这样的反应是他的典型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当他的攻击倾向变得不那么刚性,可以很容易观察到它们。事实上,他对别人的“温柔”有着十分复杂和矛盾的感受。他鄙视别人的“温柔”,但又欢迎这种感觉,因为这可以使他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让他经常感觉被顺从型的人吸引呢,就像后者也经常被他吸引一样?

他的反应之所以如此极端,是因为他需要对抗自己内心所有的温柔。尼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描写的超人把任何形式的同情都当作“第五纵队”,即一个从内部搞破坏的敌人。对这类人来说,“温柔”不仅意味着真正的爱、同情和类似的情感,还意味着顺从型患者的需求、情感和准则中所隐含的一切。就乞丐的例子而言,攻击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真正的同情,想要满足乞丐的要求,感觉应该给予帮助;但他还感受到一种更强烈的需要,那就是赶走所有这些感觉,结果他不仅拒绝施舍,而且还破口大骂。

为了将不同的驱力融合在一起,顺从型患者寄希望于爱,攻击型则寄希望于别人的认可。被人认可,不仅实现了他需要的自我肯定,而且还提供了另一个诱惑,那就是被人喜欢,从而才能反过来喜欢上别人。因此,被认可似乎为他的冲突提供了解决之道,成了他拼命追求的海市蜃楼。

攻击型患者斗争的内在逻辑与顺从型患者基本相同,因此这里只需要简要说明。对攻击型来说,任何同情的感觉、“善良”的义务或顺从的态度,都与他所构建的整体生活结构不相容,并且会动摇它的根基。而且,这些矛盾倾向的出现还会使他面对自己的基本冲突,从而摧毁他精心培育的统一的组织。其结果就是,对温柔倾向的压抑将会增强攻击性倾向,使它们更加不由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