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与投射

外化与投射

我们还需要讨论与理想化形象相反的各种特征的外化。总的来说,这种外化是通过简单的投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在别人身上体验它们,或者认为别人应该对它们负责。这两个过程不一定同时进行。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能要重复一些已经说过的事情和一些众所周知的东西,它们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投射的含义。

一个酗酒的患者甲,抱怨他的爱人对他不够体贴。在我看来,这个抱怨是没有根据的,或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没有到患者甲所说的程度。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患者甲正在经历内心的冲突:一方面是顺从、善良和慷慨,另一方面是专横、苛求和傲慢。因此,他的抱怨实际上是攻击倾向的投射。但是,是什么使这种投射最终发生了?在他的理想化形象中,攻击倾向只是强势人格的自然组成部分,他最显著的特点仍然是善良——自从圣方济各(St.Francis)[3]以来,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善良,也从来没有一位像他这样理想的朋友。那么,这种投射是为了讨好他的理想化形象吗?诚然如此!但这也让他得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现自己的攻击性,从而不用面对内心的冲突。患者甲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困境:既不能放弃他的攻击倾向,因为它们具有强迫性;也不能放弃他的理想化形象,因为正是这种形象保证了他人格统一。这种投射就是摆脱困境的一种方法。因此,它具有一种无意识的双重性:既让他能够提出所有傲慢的要求,又使他成为理想的朋友。

患者甲还怀疑他的爱人对他不忠。但他的怀疑毫无根据,因为她爱他就像母亲爱孩子一样。事实上,他自己就有许多风流韵事,而且不为人所知。有人认为,这是他以己度人产生的报复性恐惧,他当然要为自己开脱。还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同性恋倾向的投射,但这种考虑也无助于解释这种情况。揭开谜底的线索还是在于他对自己不忠的特殊态度。他并没有忘记那些风流韵事,只是没有回想起来。对他来说,它们不再是一种鲜活的体验。另一方面,爱人所谓的不忠却相当鲜活。这就是他对自身体验的外化。它的功能与前面的例子一样:既允许他保持理想化形象,又可以让他为所欲为。

另一个例子来自政治或其他团体中的权力斗争。这种斗争常常是有意识地削弱对手,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它也可能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困境,类似上面提到的那种。在这种情况下,权力斗争就表现出了无意识的双重性:既允许我们在斗争中使用阴谋诡计,不必担心玷污理想化形象,同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把我们对自己的愤怒和鄙视都宣泄在别人身上——如果宣泄那些在我们本来就想打败的人身上,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