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化
我们已经看到,神经症患者为了缩小真实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使用各种手段进行伪装,最终却适得其反,反而扩大了两者的距离。但由于理想化形象具有巨大的主观价值,患者必然不断地向它妥协。为了做到这一点,患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将在下一章谈到。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其中的一种,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它对神经症结构的影响却很深刻。
我称这种方法为外化(externalization),即这样一种倾向:患者将内心过程体验为发生在自身之外,并认为是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困难。外化与理想化形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回避真实的自我。不同之处在于,理想化形象是对真实人格的修饰和再造,仍然停留在自我的范围内;而外化意味着完全放弃自我的领地。简单地说,一个人可以在理想化形象中逃避他的基本冲突,但如果真实自我和理想化形象的差距太大,其中的紧张让患者无法承受,他就无法再从自身找到解决办法了。此时,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彻底逃离自我,把一切都看作发生在自身之外。
这里阐述的现象部分属于投射(projection),即把自己的问题看成是别人身上的。[1]一般来说,投射是指把自己主观拒绝的品质或倾向看成是别人的,比如怀疑别人背叛、野心勃勃、控制、自以为是、懦弱等,实际上是自己身上有这种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投射一词用得恰如其分。然而,外化是一种更复杂的现象,转移责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患者不仅把自己的过错看作是别人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别人的。一个有外化倾向的人,可能会对一些小国家所遭受的压迫深感不安,却意识不到自己所遭受的压迫。他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的绝望,却对别人的绝望深有体会。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他意识不到对自己的态度。例如,当他对自己生气时,他会感觉别人在对他生气。或者,他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愤怒,而实际上是指向他自己的。此外,他还会把自己的烦恼、愉悦或成就都归咎于外部因素。他把失败看作命中注定,认为成功全凭运气,精神愉悦是因为好天气,等等。
当一个人觉得他的生活是好是坏全都取决于别人时,他自然就会一心改变、改造他们,惩罚他们,保护自己不受他们的干扰,或者干脆去影响他们。但在这种情况下,外化导致了患者对他人的依赖,它不同于神经症对情感的需求所产生的依赖;外化还导致了他对外部环境的过分依赖。患者无论住在城区还是郊区,保持这样或那样的饮食,早睡还是晚睡,加入这个或那个组织,这些都被他赋予了过多的重要性。因此,他形成了荣格所谓的外倾型性格。荣格认为外倾是一种片面发展的先天倾向,但我认为它是患者试图通过外化来消除未解决的冲突。
外化的另一个必然结果是,患者会感受到令人痛苦的空虚和无聊。同样,这种感受又一次被张冠李戴了。他应该感觉到情绪上的空虚,可体验到的却是胃里空空,并试图通过暴饮暴食来填饱空虚。或者,他会担心自己体重太轻,像羽毛一样被甩来甩去,任何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卷到九霄云外。他甚至还会说,如果分析师把他整个分析一遍,他就会变成一个空壳。总之,患者的外化越彻底,就越像一个幽灵,飘忽不定。
关于外化的含义就介绍到这里。现在我们来看看,它对缓解真实自我和理想化形象之间的矛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无论一个人在意识层面如何看待自己,这两者的差距都会在无意识中造成痛苦;而且他越是将自己等同于理想化形象,这种反应就会越不自觉。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反应表现为自我鄙视的外化、对自己的愤怒的外化、内在压迫感的外化。这些反应不仅让患者极其痛苦,而且以各种方式使他丧失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