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卡伦·霍尼生平与主要著作
附录 卡伦·霍尼生平与主要著作
卡伦·霍尼既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精神分析师导师和一位天才的临床实践家,她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1885年 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比母亲大17岁,且两人感情不和。卡伦有一个大她四岁的哥哥,她觉得哥哥受到父母的偏爱。
1898年 13岁,因生病对医生产生深刻印象,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1903年 18岁,遇到了初恋肖尔奇,并将他理想化,赋予他种种自己梦想中的英雄品质。他是“我的爱人,我的勇士,我的快乐”。
1904年 遇到了罗尔夫。她对罗尔夫的情感在“漠然、友谊和爱情”三者之间摇摆,比友谊更进一步,但不是浪漫的爱情。
1905年 遇到了恩斯特。比起其他男子,恩斯特对卡伦的“意义大得多,无限得多”,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我能为之痛苦的男子”。
1906年 遇见洛什和奥斯卡·霍尼。从一开始,卡伦和洛什和奥斯卡之间就是三角关系。卡伦迷上奥斯卡的思想,同时却迷恋洛什的肉体。
1906年 在母亲的鼓励下,进入大学学习。先后在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医学。
1909年 与奥斯卡·霍尼结婚,婚后育有三个女儿。
1910年 开始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亚伯拉罕(Karl Abraham)和萨克斯(Hanns Sachs)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并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协会。
1915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继续接受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训练,担任柏林精神分析协会秘书。
1917年 发表了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
1920年 与亚伯拉罕等六人创建了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并在此从事培训工作。
1932年 接受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的邀请,赴美担任该所副所长。
1934年 迁居纽约,在那里创办私人诊所,并为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同时加盟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在此期间,与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姆(Erich Fromm)过从甚密。
1937年 在双方都经历多次婚外情之后,卡伦与奥斯卡·霍尼离婚。
1937年 出版《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彻底摒弃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前提,强调以文化和人际关系取向来代替前者的生物决定论取向,主张文化在神经症的冲突与防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1939年 出版《精神分析新法》(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全面清算,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新方法。
1941年 因为学术观点的分歧,被迫离开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1941年 成立“美国精神分析促进会”,并设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作为教学机构,同时创办《美国精神分析杂志》并担任主编。
1942年 出版《自我分析》(Self-Analysis),把神经症分为情境神经症和性格神经症,认为神经症的性格结构由许多不同的神经症倾向或强迫性驱力构成,并把神经症驱力分为十大类,论述了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1944年 与“白天支持她对正统精神分析提出挑战,晚上又与她同眠的魔幻帮手”弗洛姆分裂,后者因为“非医学出身分析师”的身份被迫离开美国精神分析促进会。
1945年 出版《我们内心的冲突》(Our Inner Conflicts),进一步把神经症驱力概括为三大类型——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三种态度,并因此相互产生冲突。书中指出了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以及未解决的冲突的后果,并指明了神经症冲突解决的方向。
1950年 出版《神经症与人的成长》(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把人的自我分为: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她指出,神经症源自于他人关系的失调,最后的结果则是自我的分离和异化。在本书中,她揭示了神经症造成的自我异化,并提出了乐观而积极的实现自我的途径。
1952年 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68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她曾到日本访问五周,参观了日本东京附近的禅院,显示了她对禅宗思想的兴趣。
1967年 克尔曼(Harold Kelman)将其遗作汇编成《女性心理学》(Feminine Psychology)一书,汇总了霍尼关于女性心理的研究论文,她被女性主义者重新发现。
参考文献
(美)伯纳德·派里斯著,方永德等译,《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葛鲁嘉,陈若莉著,《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注:霍妮即霍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