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译介行为论:英文版《中国文学》的翻译、出 版与接受》简介
《国家译介行为论:英文版《中国文学》的翻译、出 版与接受》这本书是由郑晔著创作的,《国家译介行为论:英文版《中国文学》的翻译、出 版与接受》共有65章节
1
总序
谢天振 一 中国文学、文化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众。追溯起来,...
2
目录
目 录 总序 绪 论 第一节 国家译介行为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提出及现状 二、《中国文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家译介行为理论与内容 一...
3
绪 论
...
4
第一节 国家译介行为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学、商界对中国文化如何成功“走出去”给予了热切关注。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2009年“两会”期间对如何继续向外推广中国文化的热...
5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提出及现状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始通过创办刊物、报纸、广播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
6
二、《中国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外文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它是承担着党和国家书、刊、网络对外宣传任务的新闻出版...
7
第二节 国家译介行为理论与内容
国内对《中国文学》的讨论并不全面深入,大多只是材料梳理和描述,重复性结论较多,但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比如孔慧怡博士的批评值得进一步思考,田文文的硕士论文有一...
8
一、国家译介行为理论框架
译介学关注的恰恰就是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提出研究翻译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而要探讨翻译过程中删改、增添、有意误译等现象背后的...
9
二、《中国文学》译介传播的研究问题
根据上文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国文学》研究内容丰富,所涉及的理论阐释因素复杂,主要集中在“翻译规范”“改写理论”“场域理论”对六个译介要素的制约。本书期望借助它们...
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11
一、描述性个案研究
本书主要使用译介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理论视角,这两种视角都强调描述性的研究范式,“文化学派的学者都赞成把文学看作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相信理论模式和实际个案研...
12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翻译史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相比其他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史研究仍属薄弱环节。“粗略考察一下,20世纪后半叶我国翻译方面出版的书籍约500多本,其中理论...
13
第一章 译介主体:国家赞助人和编译人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举。世界上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并不多,只有苏联和东欧几个国家,之后新中国陆续与一些亚非拉国家和中欧、北欧国家建交。从欧洲回来...
14
第一节 国家赞助人和中英文编辑的构成
勒菲弗尔认为文学系统在“赞助人”和“专业人士”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下,得以与社会其他系统保持步调一致。“赞助人”依靠“专业人士”对文学的改写使文学系统符合他们的意识...
15
一、两级赞助人管理体制
“赞助人”是一个权力实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构(Lefevere,2004:15)。由于《中国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因此它的赞助人并不只有...
16
二、作为专业人士的中文编辑和英文译者
“专业人士”在他们独特的领域里拥有特权,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公然反对文学原本的主流概念———诗学,以及社会原本的样子———意识形态,他们会时不时压制这些文学作品。但...
17
第二节 赞助人制定的翻译政策
在一种文化中,那些被统治阶级当作正统去认可的文学作品才被称为“经典化”的文本(Zohar,1990:15)。源语国家的翻译规范制约着《中国文学》的译介,翻译规范...
18
一、编辑方针受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制约
赞助人所制定的编辑方针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它们所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烙印。《中国文学》的中文编辑根据赞助人制定的编辑方针来挑选作品。由于赞助人以及主流意识形...
19
二、翻译方针以翻译策略为主
翻译方针跟编辑方针一样,除了主要通过赞助人确立的正式公文或会议纪要的文本形式表现出来之外,还会通过其他的“副文本”“元文本”或者“超文本”等文本外资源重构出来,...
20
第三节 集中型赞助人对译者的制约
赞助人对译者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经济、地位三个要素,它们通常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并互相关联。如果这三个赞助因素由同一个赞助人分配,那么这种赞助便是集中型赞助。《中国...
21
一、意识形态活动由赞助人主导
赞助人对译者意识形态的制约不仅仅指政治领域,还指“组成指挥我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的网络”(Lefevere,2004:16)。译者可能自愿接受,也可能被赞助...
22
二、经济由中央统一分级管理
赞助人通常会关注译者的生活,给他们派遣工作及发放薪金(Lefevere,2004:16)。让译者入职意味着在培养其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经济地位。《中...
23
三、地位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对赞助的接受意味着融进某个支持其的组织以及它的社交圈(Lefevere,2004:16)。《中国文学》的赞助人是国家党政机关,通过发动政治运动、任命职务或准予入...
24
第四节 小结
《中国文学》的译介主体主要由赞助人和编译专业人士组成。赞助人是属于国家党政机关的权力实体,专业人士是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中英文编辑。《中国文学》拥有两级赞助人体系...
25
第二章 译介内容:赞助人确立的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
《中国文学》在国家赞助人的编辑方针下挑选文本,把符合其意识形态和诗学的作品树立为“经典化”作品,使其有机会成为翻译文学,在国外传播,即源语国家的赞助人制定的编辑...
26
第一节 译介作品:以政治审美为主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工作被纳入国家统一叙述的体系中,文化大一统的局面代替了“五四”时期宣传个性化创作和独立思考的传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7
一、1951—1965:为工农兵服务
“十七年文学”的普遍特征就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形成一套特殊的文学规范。三次文代会的召开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学的创作、编选、评奖都必须符...
28
二、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
1966年2月,中共中央批发《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29
三、1977—1989:否定“文化大革命”、反思“当代”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197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第...
30
四、1990—2000:“主旋律”被分化
1992年之后,全国掀起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文化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家减少了各级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人数,并削减了对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经济资助。虽然外文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