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重于语言,肯定外国专家的翻译

三、内容重于语言,肯定外国专家的翻译

《中国文学》译介的内容在意识形态方面符合处于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亚非拉受众的阅读期待,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理解。在欧美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促使西方各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他们一方面对中国实施封锁包围,一方面要求汉学家加强对中国当代问题的研究。虽然美国20世纪50年代风行的麦卡锡主义一度使汉学家遭到严重迫害,但是仍然没有阻挡住他们在高校从事中国学研究。50—60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历史等方面,《中国文学》译介的文学成为这些汉学家了解中国的窗口,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材料。同时,麦卡锡主义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得普通读者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避之不及,没有机会也不敢接触中国的任何读本,即便是专业读者对中国现当代问题的研究也在一段时间内颇为敏感。这导致,《中国文学》译介的内容虽不太符合西方普通读者的期待规范,却部分地符合专业读者的期待规范。

从读者反应来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内容做出的反馈较多,对译语语言则没有什么评价。这一方面说明国外懂汉语的人较少或者有关中国的资料较少,大多数读者直接把译语文本当作源语文本来阅读,没有能力或者条件分辨译本的优劣真伪;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学》的翻译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能够使他们较好地了解刊物译介的内容。从译者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信、达、雅”来看,译者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源语环境中初始规范、操作规范和专业规范,海外读者为了获取中国的资料,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包容这些或许不符合他们国家翻译规范的文本。对于读者而言,译介的内容远远重于所使用的语言形式。

受读者好评比较突出的《新儿女英雄传》《谁是最可爱的人》《家》等作品的译者是沙博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离骚》《屈原》《阿Q正传》《鲁迅选集》《宋明平话选》《关汉卿杂剧选》《青春之歌》的译者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这说明杨氏夫妇、沙博理的翻译在语言上符合译语环境的翻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