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译介行为理论与内容
国内对《中国文学》的讨论并不全面深入,大多只是材料梳理和描述,重复性结论较多,但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比如孔慧怡博士的批评值得进一步思考,田文文的硕士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文学》也尚未有完整全面的认识。本书将在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方位深入考察《中国文学》50年来的译介过程及其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以期在译介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理论视角框架下给“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提供学理支持并总结经验教训。
翻译是传播文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考察一部译作的传播必须关注其传播链上的各个要素。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Lasswell)1948年提出了经典的“5W”传播模式(Lasswell,1948:37),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见图1):
图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这五个传播要素对应的研究内容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符号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那么,如果我们对照这条传播模式去观察一个译本的译介和传播,那么需要研究的要素除了相应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渠道、译介对象、译介效果之外,还应包括译语符号,即译语语言形式,因为译本主要通过译语这种不同于源语的语言符号进行传播。因此,译本的传播模式应该包括六个要素,如图2所示:
图2 译本传播模式
当然,由于传播过程中的每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制约,因此,后人在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基础上,又增添了其他一些考虑因素。比如:布雷多克(Braddock)指出应该考虑传播者传递信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目的(Braddock,1958:88-93);申农和韦弗(Shannon&Weaver)提出要注意外界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奥斯古德和施拉姆(Osgood&Schramm)强调接受者的反馈对传播者的作用,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过程,而不是一个直线过程(Severin W.J.&Tankard J.W.,1988:32-35)。综合这些因素,由源语国家主动译出的译本的有效传播模式(见图3)应该也是一个循环过程,并要关注外界环境对译介主体和译介效果的影响及译介对象的反馈对译介主体的作用。
图3 译本的有效传播模式
翻译是传播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翻译本身并不单独决定文学的传播效果,因为文学的译介和接受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以《中国文学》为例,源语国家的社会环境必然影响译介作品的选择、译者的挑选、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译语国家的社会环境也必然影响译本的发行、销售、流通和读者的接受。因此,讨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本质问题,需要从译介学理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