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发行周期:随主流意识形态而变

第三节 刊物发行周期:随主流意识形态而变

《中国文学》50年来的发行周期复杂多变,跟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1951年和1952年为年刊;1953年为半年刊;1954—1957年为季刊;1958年为双月刊;1959—1967年为单月刊;1968年为季刊;1969—1983年为单月刊;1984—1999年为季刊;2000年为双月刊。从图39可以直观看出,不同条纹区分开了本研究划分的四个时期。刊物发行周期的变化非常明显,这种变化是本书将刊物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的依据之一。“文化大革命”前每年发行的期数一直在递增,“文化大革命”中每年发行的期数基本维持在12期(1968年除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每年发行的期数逐渐回落,在刊物发行的最后一年稍有回升。

图38 2000(4)期封面

图39 《中国文学》1951—2000年发行周期变化

《中国文学》在1951—1965年间的发行周期变化最多。1951年创刊至1953年为发行初期的试刊阶段,发行期数较少且不稳定。1954年,《中国文学》已从丛刊性质的纯翻译刊物过渡到栏目齐全、定期出版的文学艺术刊物,步入正常的发行运转轨道,“每期约18万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0]:5)。从1959年至1965年,发行速度激增至每月一期,“每期约9—10万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0]:11)。1961年,“文化部发出通知,由于造纸原料、电力不足等困难”,“全国报纸和刊物用纸数量压缩35%,一般书籍压缩40%”(刘杲、石峰,1999:74)。从《中国文学》的发行情况来看,该刊并未受到任何影响,这说明国家把《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工作始终看作对外宣传事业的一部分而加以重视。从“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前,刊物发行的周期大大缩短,可见,赞助人对意识形态的宣传随着国内意识形态管控的加强而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仍然照常出版,未曾中断,也并未缩短周期,几乎一直以月刊形式发行。虽然只有1968年改为季刊,但是该年每期的厚度增加,基本上未减少内容和篇幅。由于外文局激烈的内部斗争,导致《中国文学》的出版常常误期。后来随着领导小组的建立,斗争虽然没有自动停止,但是出版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沙博理,2006:196)。“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主管部门对刊物的出版发行要求更严,刊物加大了主流思想的对外宣传力度,一直保持着较短的发行周期。

1977—1989年间,虽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刊物发行周期却没变,一直是月刊,直到1984年才重新改回季刊。这是因为1982年《中国文学》法文版从月刊改为季刊后,销量大幅度增加,所以中国文学出版社分党委向外文局申请将英文版也改为季刊,认为这样“比较能保证稿件质量”并“可以容纳较长的作品”(中国文学出版社,[1990]:47)。可见,政治稳定之后,国家改变了通过文学输出意识形态的做法,对刊物周期的制约降低,不急于加速其对外宣传的频率。改革开放后,刊物的对外发行开始考虑销售数量,刊物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开始自动谋求改变。

1990—1999年,《中国文学》发行周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直到2000年刊物改成双月刊(之后,便于2001年突遭停刊)。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刊物一直在谋求改变,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不敢有太大变化,只能在固定周期内运转。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21世纪伊始,党和国家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上日程,《中国文学》的作用又开始凸显出来;刊物急于寻求变革,着手做较大转变,于是2000年又改为双月刊,整体风格完全不同于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