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语言并重,专业读者对“非文学性翻译”不满

三、内容语言并重,专业读者对“非文学性翻译”不满

从读者反应来看,《中国文学》译介的文学作品和文论都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规范,作品的删减处理和解释性翻译策略也不符合译语国家的翻译规范,因而无法得到读者的喜爱,尤其失去了其作为翻译文学的价值。

金介甫在《中国文学(一九四九—一九九九)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2000)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的官方译本是由翻译委员会选定的,他们既希望译作能满足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又希望译作能符合国内主流的意识形态,因此,许多原作的锋芒都被译文压抑、磨削至几乎看不出。90年代初的译文质量低劣,有的翻译甚至非常糟糕。或许是出版方心急,或许是有意删减,好几部作品的译文都是普通的解释性翻译,而不是文学性翻译。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书刊社”与“熊猫丛书”合作,请美国本土译者翻译或者请他们润色之前的“熊猫丛书”的译文,才使质量上乘的译作得以出版(Jeffrey,2000:248-249;金介甫,2006:73-74)。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翻译不再只遵循“信、达、雅”,而是允许并肯定“解释性翻译”和“创造性翻译”的存在,但是就专业读者的反应来看,这样的翻译策略使文学翻译丧失了文学性,并不符合其阅读期待。专业读者对《中国文学》译介的文学作品和翻译质量都不甚满意,对同时期国外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译著却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