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翻译史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相比其他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史研究仍属薄弱环节。“粗略考察一下,20世纪后半叶我国翻译方面出版的书籍约500多本,其中理论研究方面占20%以上的比重,而译史仅1%而已。国际上也大体如此”(柯飞,2002:31)。中国自1949—2009年60年来出版的翻译史类著作约占翻译研究类著作总量的6.4%,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翻译史论文也不过占翻译研究论文总量的6%左右(许钧、穆雷,2009:193-202)。在这些有限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外译中的,对中译外的研究却远远落后。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认为翻译史应该解答翻译的社会起因,并以译者为中心,着重文化交互性,尝试解决影响当前的实际问题(Pym,2007:xxiii-xxv)。

本书从“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现实关切出发,把《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实践当作翻译史上发生的一个客观事实,考察其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制约因素,验证“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这一理论命题的正确性,论证具有清醒的译介意识在不同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厘清中国文学通过翻译之后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构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文学》相关资料的挖掘、梳理、阐释,一方面能够补充《中国文学》的研究史料,增添中国翻译史、期刊史、传播史的内容,丰富中国文学英译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客观定位《中国文学》在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中的作用,管窥文学中译外50年来的发展脉络,加强学界对中国文学译介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特点、结果)的了解,重新认识和探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补充“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策略。

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国外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具体地认识中国,同时增强中外文学对话和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人民的互相理解。本研究考察《中国文学》50年来的译介实践,回顾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历程,总结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为以后的中外文学文化交流提供经验教训,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当前文学对外译介的新政策,这对于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向国外,对于世界人民从文学窗口进一步了解中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研究内容见表1。

表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书研究内容一览表)

【注释】

[1]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成立后即开始以外文出版社的名称出版外文版图书。1952年7月1日国际新闻局撤销后,正式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书刊宣传、编译出版外文版书刊的外文出版社。

[2]除了《中国文学》杂志,国外了解中国文学的主要渠道还有中国香港的《译丛》(Renditions,1973—)和中国台湾的《台北中文笔会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1972—;2005年更名为The Taipei Chinese PEN)。本书所讨论的中国文学主要指以《中国文学》为载体发表的文学作品。

[3]后文简称“对外文委”。

[4]后文简称“中宣部”。

[5]后文简称“中联部”。

[6]后文简称“中华全国文协”。1953年10月,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作协”)。

[7]“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