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989:现代化建设和生活

三、1977—1989:现代化建设和生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1979年编译委员会成立直到1980年杨宪益升任总编辑,《中国文学》两次改换刊头字体,1979年第2期刊物的目录更换成彩色眉头。1981年重新更换刊头字体,取消彩色。1982—1983年目录中的栏目设置取消,从1984年起在目录中题目的留白处,针对作品或文章内容增加了一句话的介绍性文字(见图36)。从1991年开始又恢复了刊物栏目的设置。

1977年第1期的开篇插页是毛泽东单身照和华国锋的单身照。1977—1989年,刊物封面以国画为主,主题以景色和花鸟为主。1986—1989年比较特别,分别以农民画(见图37)、潍坊年画、敦煌壁画、刺绣壁挂图片为封面。美术插页仍旧以绘画为主,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幅古画,封三也作为插页的一部分。另外,还有文物、剪纸、雕塑、剧照、刺绣、脸谱等各种图片作为插页。

图36 1984年春季刊部分目录

图37 1986年春季刊封面

1978年,王瑞霖调入中国文学出版社,先后任美编、美术组组长,负责美术作品的组稿并为刊物撰写美术评论文章。他擅长中国画和美术评论,师从著名画家吴冠中、彦涵、高冠华,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在北京颐和园管理处从事园林美术设计及古建筑绘画研究十年(瑞霖,1990:340)。1979年7月,新成立的编译会要求“每期有现代绘画介绍”“提高插图水平”,多刊发舞台和银幕的演出照片,还聘请华君武、黄苗子为中国文学杂志社社外美术顾问(中国文学出版社,[1990]:39)。制定新的编辑方针之后,刊物译介的美术作品和插页的数量改变较大。1979年6月份译介的插页只有5幅,7月就增加到12幅,之后每期的插页数量明显增多。

1985年10月,外文局邀请美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菲利蒲·葛鲁施肯为外文局的美工和编排人员讲课。他认为外文局书刊的“封面和内封的设计太拘谨”,“过分强调保持中国特点,往往不适合外国读者的口味”,只有改革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戴延年、陈日浓,1999b:69)。但是之后刊物的封面依然是老风格,并未有较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