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国家译介行为:经验教训与启示

结语 国家译介行为:经验教训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颠覆,我国也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可是这也阻碍了国外读者了解新中国。幸而文学这扇门一直敞开着。外文出版社通过对外译介文学作品介绍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以抵消西方一些不实新闻报道在国际上对我国造成的消极影响。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有效的决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上曾发生过几次反华浪潮,当其他宣传渠道受到严重阻碍的时候,文学译介在我国对外宣传中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60年代,陈毅曾两次就《中国文学》的读者对象和编辑方针做出重要指示,可见中央对文学译介工作的重视(赵学龄,1999:502-503)。

《中国文学》对外发行历经半个世纪,其国家赞助、中外译者合作的译介模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仅从不同时期读者的不同反应,就足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在本书考察的1951—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9年、1990—2000年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语语言、译介对象和译介功能五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三个方面贯穿刊物的生产过程并影响着刊物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后两个方面则直接体现了刊物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中国文学》的赞助人是国家外宣机构,这种赞助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活动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