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译介传播的研究问题
2025年08月10日
二、《中国文学》译介传播的研究问题
根据上文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国文学》研究内容丰富,所涉及的理论阐释因素复杂,主要集中在“翻译规范”“改写理论”“场域理论”对六个译介要素的制约。本书期望借助它们挖掘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比较明显的或者规律性较强的翻译问题,尝试找出一些相对客观的解释。因此,本书的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一)《中国文学》的译介主体在推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二)《中国文学》的译介内容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三)《中国文学》的译语语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四)《中国文学》的译介对象对其反应如何?
(五)《中国文学》通过其译介渠道对外译介效果如何?
这五个研究问题围绕六个译介要素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每一个主要问题都包含很多不同的侧面。本书在考察每个问题时,都会分四个时间段分别进行描述,这样可以分阶段观察《中国文学》的每个译介要素50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虽然文学史和翻译史应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分期,而不应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界,但是通过梳理《中国文学》译介作品的选材变化,便可发现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对于《中国文学》的译介来说,政治、文化、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对其影响深远,因此本书在划分研究时期时,在考察刊物内容变化的基础上纳入对“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经济事件的考虑,把刊物50年的历史划分为1951—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9年、1990—2000年四个时间段。简言之,本书的研究问题纵向以六个译介要素为经,横向以四个时间段为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