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译介主体:国家赞助人和编译人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举。世界上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并不多,只有苏联和东欧几个国家,之后新中国陆续与一些亚非拉国家和中欧、北欧国家建交。从欧洲回来的叶君健在文化部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探索,深感对外文化交流的局面还没打开,他的欧洲友人也经常来信说不了解现在的新中国。时任对外文化联络局编译处处长的叶君健便向上级领导反映了这些情况,认为解放区作家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提议办一种像《苏联文学》[1]一样的刊物,把中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翻译成英文介绍出去。这引起了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和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副局长洪深的重视,他们决定用丛刊的形式尝试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任命叶君健负责筹备这一丛刊(吴旸,1999:489-490;邹霆,2001:282;苑茵,2008:143)。可见,《中国文学》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外国急于了解新中国以及新中国也急于让世界了解的情况下创办的,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