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总序
绪 论
第一节 国家译介行为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提出及现状
二、《中国文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家译介行为理论与内容
一、国家译介行为理论框架
二、《中国文学》译介传播的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描述性个案研究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译介主体:国家赞助人和编译人士
第一节 国家赞助人和中英文编辑的构成
一、两级赞助人管理体制
二、作为专业人士的中文编辑和英文译者
第二节 赞助人制定的翻译政策
一、编辑方针受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制约
二、翻译方针以翻译策略为主
第三节 集中型赞助人对译者的制约
一、意识形态活动由赞助人主导
二、经济由中央统一分级管理
三、地位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译介内容:赞助人确立的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
第一节 译介作品:以政治审美为主
一、1951—1965:为工农兵服务
二、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
三、1977—1989:否定“文化大革命”、反思“当代”
四、1990—2000:“主旋律”被分化
第二节 刊物装帧设计符合源语国家审美规范
一、1951—1965:工农兵生活和斗争
二、1966—1976:全国上下一片红
三、1977—1989:现代化建设和生活
四、1990—2000:民族特色创作和生活
第三节 刊物发行周期:随主流意识形态而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译介效果:《中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第一节 1951—1965:传播范围广,受到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的欢迎
一、以中间读者为主
二、亚非拉称赞,欧美批评
三、内容重于语言,肯定外国专家的翻译
四、以左派进步书店为主,派遣驻外机构
第二节 1966—1976:发行量下降,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读者增多
一、否定中间读者,以左派读者为主
二、读者反应:肯定鲁迅作品,漠视“文革文学”
三、内容重于语言
四、只靠少数左派书店,撤销驻外机构
第三节 1977—1989:发行不稳定,欧美国家的专业读者增多
一、不分左中右,以国外知识分子和汉学家为主
二、对“新时期”文学的译介褒贬不一
三、内容语言并重,专业读者对“非学者型翻译”不满
四、不分左中右,与所有一般友好书店合作
第四节 1990—2000:发行量下降,国外读者群流失
一、以双语读者和中文读者为主
二、读者对内容和翻译都不满意
三、内容语言并重,专业读者对“非文学性翻译”不满
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国家译介行为:经验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文学》英译部分实现了国家译介目的
第二节 国家译介行为:反思与前瞻
一、《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经验教训
二、研究不足和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