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个案研究

一、描述性个案研究

本书主要使用译介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理论视角,这两种视角都强调描述性的研究范式,“文化学派的学者都赞成把文学看作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相信理论模式和实际个案研究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作用,认为文学翻译研究应该是以译入语为中心的描述性、功能性和系统性的研究”(Hermans,1985:10-11)。因此,本研究不会对制约《中国文学》译介的因素做出诸如对错、优劣、高下之类的价值判断,而是把《中国文学》置于历史语境下讨论,尽量做到根据事实描述现象、解释背后原因、预测后续发展。但是描述性的学术研究并不等同于不允许研究者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及对事实的判断,笔者在分析每一种现象后,都尝试客观地归纳总结,力图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本书主要采取描述性、解释性、探索性的研究方法,辅以归纳研究和定性研究,并结合文献法、历史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等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根据笔者去外文局对当年编辑部的十几名工作人员做的深度访谈以及从他们手里收集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中国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其译介主体的组成,观察其社会地位及拥有的权力,通过其对意识形态和诗学的表达,分析其制定的翻译政策对《中国文学》及其译者的制约力。其次,对《中国文学》译介的作品进行分类,考察其在选材、体裁、作者、栏目设计、发行周期等方面的特点,描述它们如何受到源语和译语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后,比较刊物对目标读者的定位与实际读者构成之间的异同,通过读者的回信或在报纸、专业期刊等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或言论考察读者反应,分析刊物的译语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调查刊物是否在译语国家获奖、再版、被收编,是否进入译语国家的图书馆并被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使用,发行渠道是否畅通,译语文本与译语文学之间是否有影响关系,从而探究《中国文学》在译语国家的译介效果,并研究其与译语国家意识形态及诗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