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冲击绘画艺术
电影艺术地位的确立,在融会综合诸类艺术的同时,对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影像艺术机械复制现实具象的逼真性、快捷性,使传统绘画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再加之电影画面的运动性、时间性、连续性,更使传统绘画望尘莫及。绘画工作者何去何从,必须做出命运的抉择。
影像艺术的兴起,逼迫绘画艺术思考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电影发明的56年前即已浮现;当第一台照相机问世之际,西方奉写实为圭臬的绘画世界就降临了姗姗来迟的天敌。面对栩栩如生的现实复制,西方画坛震动了。法兰西学院派的著名画家德拉罗修(Paul Delaroch)慨叹:“从此以后,绘画就丧失了生命。”新古典主义旗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对摄影持坚决反对立场,他曾率学生向法国政府请愿,要求禁止摄影,以避免“不正当的竞争”,学院派画家提出的书面抗议宣称:“艺术作品产生于智慧以及对于艺术的学习,摄影永远无法与之相比。”[20]安格尔的高足弗朗德兰(H.Flandich)一语道出摄影对传统绘画的杀伤力:“摄影术给绘画以致命打击。”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59年参观巴黎“摄影和绘画展”,见到绘画在摄影术胁迫下愈趋苛刻的写实时大为不满,宣称:“摄影术是绘画的永久敌人。”[21]
影像艺术的首轮冲击波,先是击倒了一批微型肖像画家。以前为了留下自己的面容形象,顾客要为画家长久地摆造型、当模特,费时费力。照相术发明后,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为自己留影的便捷方式。也有的肖像画家掌握了摄影技术,先为顾客拍上一张照片,再根据肖像照进行绘画创作。如此肖像画创作模式,某种程度上算是走了捷径。但是,正如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所言:“为了画得像,他们想在绘画中不花太大的力气。在一开始的时刻就用纯粹机械的办法取得效果。但从一块金属薄片上得到的一些完美效果,终究使他们灰心丧气。他们越是摹仿银板照相,就越暴露出他们的没有能力。他们所有的作品只不过是种冷冰冰的翻版。简单地说,画家变成了依靠另一种机器的机器。”[22]对比照相与画像,客户不难辨别二者在传神写照方面的高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索性拍照留影,而不用画家绘制微型肖像画了。[23]肖像画家只能在大幅画像上挥洒色彩,微型肖像画家由此走向消亡。[24]
随着影像艺术冲击波的渐次扩展,西方画风流派为之大变。画家几乎无不采用照相作为搜集创作素材之用,拍摄大量“参考照片”。就连安格尔的《泉》也是根据模特照片创作而成,其本人对摄影的写真性由抵拒最终转为叹服:“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这可是任何画家也难以做到的。”[25]照片极大地提升了画家的观察力,德拉克罗瓦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再早50年发明摄影的话,大概我的成就会更丰硕,更杰出吧!用达盖尔摄影术得到的东西,给绘画带来了无可估量的令人震惊的价值。如果一个人能够以有效的方法,灵活地运用达盖尔摄影术才能的话,他一定能够登临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26]总之,照相摄影对新古典主义绘画、浪漫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7]此外,由于影像艺术根本动摇了写实艺术世界的基础,一些艺术家转而探索摄影术无法仿效的领域,印象派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28]以此为发端,现代派兴起于欧美世界: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构成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几何形体派、塔希主义、波普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各领风骚一时间,至今不能消停。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大的影像艺术面前,一些画家认定绘画无法与照相摄影相匹敌,转而改行以摄影为主业。事实上,摄影术的发明原本离不了美术家的不懈努力,照相术的发明者达盖尔本人便是一个画家。照相摄影的布光取景与绘画工作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掌握相应技术后,画家完全可以胜任成为摄影师[29],并由此使摄影史出现了一段模仿绘画的画意摄影时期。[30]
影像艺术对绘画艺术的冲击力,因为电影的诞生而加剧,不光是绘画人才进一步分流,美术流派层出不穷,就是照相人才也开始加盟电影业。世界艺术大势如此,只是影响波及中国却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美术自两宋以来尊崇文人画,以写意为上,新文化运动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革新传统,吕澂、陈独秀等人倡导“美术革命”,主张以写实改良中国画,徐悲鸿、刘海粟等画家皆援西入中,一大批有志之士漂洋过海,到写实见长的西方国度去学习并传回了在彼国渐趋颓势的西方传统绘画语言体系。因此,写实画风与影像艺术对于中国而言有其共同性,那就是它们都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劲文化,势不可挡。
尽管如此,同受写实画风与影像艺术这欧风美雨双重沐浴的中国美术人,如果要以艺术为职业,那么他们就必须在两大艺术门类中作出取舍。一大批美术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电影界,颇能说明影像艺术的强大吸引力。万古蟾追述:“在我这些年从事绘画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亲眼见到一大批与我年岁相仿的青年画家思想解放,不守陈规,敢于向西方学习,我已毫不怀疑中国画坛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国画的振兴也为时不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31]这正是万氏兄弟转向卡通业的思想背景:以西为师,在接受西画写实作风的基础上,进而拥抱影像艺术,这正是中国近代美术人进取方式之一。吴印咸回忆:“二十年代初,照相技术已经流传到我国几个文明城市,我从美专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那里见到过相机,我直观地感觉到摄影比绘画更接近自然,更变幻无穷。”[32]结缘照相摄影,为吴印咸最终成为电影摄影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万、吴二例彰显了中国近代美术人接纳西方美术文化,进而走向影像艺术的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