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术的工作内容

二、电影美术的工作内容

中国电影所以亟需美术家的加盟,首先根源在于电影艺术的迅速成长,很快挣脱了市井杂耍、戏剧舞台的局限与框范,于是,新型的视觉艺术围绕银幕造型产生了全新的美术工种需求。其次,这也是由于早期电影学校忙于造就演员,而无力培养此类专门人才。

电影教育服务于电影工作的需求,如此现实却总是带有某些滞后性的缺憾。据1927年《中华影业年鉴》的统计,仅上海一地“国人所办之影戏学校有:大中华影戏学校、大陆影戏学校、中华电影公司、光华影戏学校、明星影戏学校、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等18所之多。[18]然而,诸如此类主要是以培养电影演员为教学目标,它们也正是以此来吸引生源,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狭隘。比如,顾肯夫1922年创建的中华电影学校,即以挖掘、培养人才,提高演员素质为办校宗旨。[19]两年后挂靠中华电影公司重新问世的中华电影学校,虽对外宣称招考入校的学生“每星期得至上海大戏院观剧二次”[20],但是曾考入该校的孙敏日后回忆却是牢骚满腹:“可怜得狠,我们读了三个月书,一点成绩都没有,就是连影戏片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21]

就是明星影戏学校也未能摆脱时代的局限。诚如郑鹧鸪所见,“明星影戏学校,究竟隶属于明星公司范围之内,故所有课程,每多侧重于银幕方面,余如摄影等科类皆略而不详。这并非明星公司的错误,乃是各家影片公司附设学校的通弊。因为急欲造就银幕上的人才,不得不抛弃其他种种不急需的课程”[22]。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在当时电影学校中算是师资教学较为完备的,该校使用的讲义是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它标榜“以养成电影专门人材为宗旨”,“科目分编剧学、导演学、表演学、摄影学、化装学五门”。[23]然而,就此五门科目而论,仅化装学属于电影美术,如此课程设置无疑是超前的,只是电影美术的重要方面置景却不在其 内。

鉴于在相当长时期内,电影化装可由演员作主,道具、服装一般来说皆非中国近代电影下大力气之处,总体设计如果说有那也是由导演担主责,中国近代电影美术实则是以场景设计、绘景、置景(当时统称为布景或电影美术)为主,此外还涉及特技、字幕,以及默片电影时代特有的题绘。[24]广义的布景美术容后探讨,所谓电影特技这里说的是美术特技,主要是指通过绘景、卡通等手段,完成实际表演所不能实现的动作与效果。如此特技,非有美术技能不难胜任。字幕为影片所不可或缺,尤其是默片字幕更显重要。除了罗列电影摄制方的主要人员(出品人和编导摄演等)之外,字幕还担负着交待故事背景、介绍角色基本情况,特别是展示人物对话等诸多功能,无声电影借此得以顺畅叙事。当年蔡楚生初入电影界就曾兼任此事,促其书艺大进。20世纪30年代有“书幕”名手沈葆劬。事实上,当时还出现了美术公司,承接电影字幕工作。[25]观众亦知欣赏字幕书法之美,如《未婚妻》字幕“系包天笑所撰”,时评“书法亦极含美感”云云。[26]

除了文字之外,当时“中外影片的字幕上,大半都有衬画”。“一面是讲求字幕的美观,和增进观众的兴趣;一面也为了辅助剧情的了解,和刺激观众的感情,也可说是帮助影片成功的一种原素。”绘画有讽刺的,有寓意的,有暗示的,也有写实的,还有图案与花边等。诸如此类,当然必须由具有美术特长的人来承担。[27]时人多称为“题绘”,有时亦作“绘题”。[28]当时影片职员表时有绘图之职的[29],亦应包含题绘工作。史东山、秦立凡、马徐维邦、万古蟾、邵关岭、沈延哲、董翰一、张云鹏、甘亚之、蒋才立、唐肖寅、张体仁、黄一峰、郑逸生、陆若岩、董绮梦、邵维兵、范竹云、徐造时、潘思同、杨济生、袁秀堂、方雪鸪、鲁少飞、黄文农、张振宇等人,都曾参与其中。[30][31][32]大多在当时就有画家之名。其中,沈延哲1924年与黄文农、李允臣合组中国画片公司;董翰一是中国早期电影界的美术师,今网上有署同样姓名的山水人物扇面,是否出自他的手尚未考证。张振宇即张正宇,他与张光宇、曹涵美(张美宇)是名动近代中国美术界的张氏三兄弟。其兄张光宇亦与电影结 缘。

不过,并未持续多久,作为中国早期电影以绘画补充镜头表现不足的特殊美术现象——题绘,便淡出中国银幕。现在仅能从当时影评报道稍加窥见题绘的风采。《上海一妇人》影片“字幕则以寓意画衬托,颇滑稽,如当严仲英之林根福出现时,角旁绘一龟,表明其靠着妻子吃饭”。[33]《最后之良心》“重要字幕,由徐维邦君另加寓意画”。[34]该片公映 后,有人评论道:“字幕方面,较前已见改进,衬画寓意,耐人寻味。”[35]时评有言:“题绘动人”[36],不枉题绘者的一番苦辛。但也有毫不客气的批评:“至若今之影片,以恶俗之画,怪异之字,涂饰于字幕,以取厌于观众者,大抵彼之影片,仅摄成为自赏计,而非欲供献于观众者。不然,何其不顾观众之心理,徒徇一己之弄笔耶?”[37]周剑云曾告诫:“字幕之题绘者,慎毋以恶俗之画、怪异之字,弄巧成拙也。”[38]总之,题绘非美术专才承担不可。美饰可以增彩,应付反觉累赘,又何苦多事,这或许就是它最终淡出银幕的根本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