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景师的艺术反思

三、布景师的艺术反思

电影置景吸引了一批美术人才,他们不仅是指导工友实现设计从图纸到实景的实干家,同时积极思考,成为电影置景美工经验的早期总结者。有趣的是,置景师的理性反思并不受囿于美术专业,而更多地从电影整体出发加以考虑,对布景给予合理的定位。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日趋成熟,在大势上同中国近代电影的现实主义潮流也是相吻合 的。

布景师起初关注的是电影布景之美。曾做过布景的马瘦红1926年发表《电影和美术》,主要就是从“美”的理念出发论述电影,涉及置景、表演、摄影等多方面。“我敢武断的说一句,美是电影的生命,并且敢说没有美的观念的人,决不能治电影。因一片之成,里边的布景,无论房屋门窗以至器具陈设,虽极小的一件东西,也要放得使它美观。”[208]此后专题评论电影布景的文章,主要有“红蕉”《电影剧的布景》、沈小瑟《谈谈布景和化装》,陈天《初级电影学》亦有段落讨论内景布置。[209][210][211][212]步入20世纪30年代,除了“超级观众”仍有普通观影者为布景师贡献意见[213],理应更为内行的电影布景师却一时沉默。这固然可能是因为忙于实务,其实,处于电影业边缘位置的尴尬、自身的惰性,以及理论修养的不足,才是更为主要的因素。直到1934年7月,这一僵局才由方沛霖打破。他发表了《从不景气的中国电影说到布景的问题》一文。[214]此后,吴永刚翌年3月发表《论电影布景》,理论思考更进 一步[215];张云乔1936年7月发表《布景的室内布置》[216]。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前的数年间,电影美术人对布景工作的反思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35年1月以“布景匠”化名发表《答客问》[217],1935年8月在美术人严次平主编的《青青电影》匿名发表《美术装置于电影上的地位》[218],其作者一为“以布景闻于时”的电影从业者,另一理应为关心电影的美术人。1937年8月汪叔居也发表《布景论》[219]。进入“孤岛”时期,仅见包天鸣就自己从事的布景工作进行小结[220],1939年4月匿名在《青青电影》发表《布景师是万能的人》[221],此后,布景师从此再度进入深潜。不过,上述言说已足以令人窥见美术人在电影布景领域的思路与作 为。

其一,对电影布景做出恰如其分的定位。“布景在电影里唯一的明显的责任,是从无形中帮助了剧力的展开和内部空气的制造。”方沛霖如是说。吴永刚亦认为,布景“它应该为剧里创造适当的氛围,烘托某一场面的情调。”无论升格为导演与否,布景师都未将布景工作放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张云乔、包天鸣等人的笔下言论亦显得理性而克制。包天鸣既承认中国电影布景还“不能如外国电影布景相颉颃”,又指出“同志们的努力,的确是可钦佩的”;他对于布景地位并不争论,只是妙答如下:“这是谁都知道的”,余味无 穷。

相比之下,倒是布景圈外人愤愤不平。汪叔居就认为:“能使影片有真实感而抓住广大观众的,我以为应该首推‘布景’;也就是惟有‘布景’才能帮助电影,使电影的真实感和观众的情绪永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观众之于电影布景的冷漠大鸣不平:“其实,不但‘布景’是一本影片分析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设计布景,也是最艰难的工作”;“一本影片中如果不用‘布景’,或是‘布景’太简陋,观众们却会自然地指斥的,这时,‘布景’的劣点就站在一切劣点的最前面,而先蒙受到观众严厉的批评了”。《美术装置于电影上的地位》持论:“如果要研究如何完成电影艺术,这美术装置的问题,也应该占据着极当前的位置。”欧美厚金征聘包括布景家在内的许多美术装置的合作者,云云。而吴永刚坚持认为:“布景是组合电影整体的一个小分野”,“不能单独存在”,承认“演员是主要的机体”,牵引着“观众的视线”,视为自然应当之事;反对“不必要的琐碎的装饰”布景来分散观众注意力,强调“布景是补助演员的动作,增强戏剧的情绪”,“而不应突出于银幕”。较之包天鸣有关“布景不一定是戏剧的附属品”的说法,吴永刚无疑更具电影艺术的整体 观。

其二,对布景工作流程进行较系统的梳理。这方面,方沛霖、包天鸣花了较多的笔墨。方氏特列“电影布景的手续”一节,罗陈剧本脱稿后,经由编剧、导演、摄影、收音、营业和布景等组成的团队讨论通过,即交由导演负责。这时,导演“应该把剧中所需用的布景表抄给布景师,布景师的工作就从这里开始,先做了一个预算”,通过后,布景师就要“计划剧中所需用的种种不同的布景,同时还须和导演人讨论构图,一切在取得导演人满意之后,才可以将图样交给匠人进行搭置”。布景搭置之初,布景师“必须将布景构图的意义详细给一个主脑的木匠知道,然后再依构图在地上划成平面图(即地盘样),注明在何处置窗,何处置门,或其他柱子等装潢”,木工搭置完工,再交漆工去漆刷。因中国近年来“渐渐地趋向真美善的企求”,“有些布景,尤其是户外的布景”,又多出泥工的需求。在布景搭建过程中,布景师要负起督察之责,同时留意“色调的支配和设色”;“等到布景有了躯壳,还得和导演再度视察,研究”。此外,还要顾及道具、灯光的布置,拍摄过程中要提防布景发生意 外。

图8 方沛霖布景设计现场(《时代电影》第6期,1934年11月)

包天鸣如此介绍布景工作的流程:第一步,打“草样”。在读过电影剧本,和导演作长时间的商榷后,再由布景师助手打草样。第二步,绘“正样”。这是“连最微少的道具也得绘入,画正样的,非对于透视学和西画有研究者不成功,因为这一堂布景整个的光线,空气都差不多操纵在他的手里呢。正样平常总画两面。(正侧面)复杂一点的布景得画三面以上”。第三步,“正样成”。须经导演、总经理通过,还得预算应花多少钱。第四步,搭“模型”。为求稳重起见,有些布景除了打正样,布景师还要亲手或督工“做模型”,“什物大小比例,尺寸地位,不能差及一分一毫”。第五步,他还谈到了“道具”,因为这“也归美工直辖”。布景的搭制费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包天鸣感慨作结:“一间平平常常地房子没甚稀奇,其实干布景的不晓得花了多少心血在里面呢。”工作流程渐趋规范,见证了电影布景的日臻完 善。

其三,围绕布景工作技巧展开经验探讨。方沛霖对“布景的技巧”的介绍,蕴含了他多年从事此项工作的智慧结晶。方氏揭示了《小玩意》夜行火车镜头是用模型拍摄的秘密;指出《女人》火烧的远景“也是出于模型的摄制方法的”,外加接景的技巧,该片运用接景法的还有一场“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为了摄制正在行动的交通工具的内部,布景师尝试了很多办法,方氏交待道:“二年的以前,我曾费了一番心血去研究过,只可以用于较小的范围的布景,直到去年的秋季,在《风》的汽车背景的后面,做一次正式的试用,日夜景都有。”至于“火烧的布景”,是真烧,《女人》火烧一幕,“先把一座大好的高楼洋房布景,付之一炬,当时火势极炽”,以至不明就里的近邻赶来救火。张云乔《布景的室内布置》一文侧重介绍室内布景的方法技巧。吴永刚专门探讨了“布景与光线间的联系性”,颇为内行地指出:“操纵着布景的生命的,是光线。”“一堂设计极优美的景,时常因平板的光线而破坏无遗;但如其配以适当的灯光,则可以获得更优美的效果。”为此,布景需要摄影师的密切配 合。

其四,闪烁现实主义电影布景的思想火花。电影布景崇尚真实,在当时已成常谈。吴永刚文章开宗明义,明确布景在电影中“主要的目的乃是要帮助一个理想之具体化,而使它更接近现实”。张云乔也说,布景要符合“自然和习惯的趋势”,以与演员表演形成“假戏真做”的效果。吴永刚并不止步于此,他进一步阐发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虽是现实的反映,但不是现实的摄影;把现实整个搬上去,无异于照相,何贵乎有艺术?”他主张在搜集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一番选择的工作”,“然后通过艺术家的意象的创造,再现出来”。这似可与典型说相接通:“布景是要忠于现实,而不是摹拟现实。真的方法,在设计之先,要对于剧本作一详尽的研究,深切地理解了它,然后根据剧中的需要与美的原则,从现实或意象中去构想其基干,以暗示的方式,传达某一场面,再决定其色调与装饰。”当然,吴永刚补充道布景“是否合于现实,是指写实的剧本而言”,《爱丽丝漫游奇遇记》一类的作品自然例 外。

不愿以真名示人的“布景匠”,解答布景疑难言简意赅,颇中肯綮:“布景非难事也,只须熟读剧本,对于剧情有深切之理解,然后就剧中人之生活状态向社会作实地之观察,务使与剧情融合无间。至于画面之构成、氛围之布置、镜头之角度,须与导演及摄影者合作,三位一体,则可获优美之效果。然人皆舍本求末,徒斤斤于不合理之装饰图案,过分夸张居室之装置而不顾是否合于现实之生活,斯为布景之下乘,吾不为也。”同样可视为贯彻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布景论。至于汪叔居检讨的电影布景三大问题:“富丽的夸张”,“不主要‘布景’的忽视”,以及“地方性的不注意”,均可为电影布景深入现实主义之路的镜 鉴。

其五,摆正绘画与布景的关系,深化对布景师职业技能的认识。围绕绘画、美的布景言说,或许最能见出美术人投身电影布景的专业特质。不过,恰恰是擅长绘画的吴永刚,明确布景“不是一种只图炫耀的工具”,反对“只求图案的美”,强调布景“造型的美较之于平面图案的美是更为重要的”。也正是他,力纠世人“以为绘画者必然可以布景”的误解:“我以为说布景是绘画的,毋宁说它是造型的,当然,绘画是接近于布景,但建筑更接近于布景。”“有一次有人因为一个布景者画不出油画,便加以诽笑,其实这乃是当然的事,不值得奇怪。我们不否认绘画师可以改业为布景,只要他了解电影本身的一切,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布景师不会画油画而加以讥嘲,因为布景根本与绘画截然不同。纸面上的图案,只是布景最初的意象,而矗立于摄影场上的立体,才是布景的本身。”一番正反论述后,吴氏总结道:“布景师应有绘画的建筑的常识,更应当对电影各方面有深切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剧本的理解,然后,才可以与电影其他元素谐合起来,而融洽成为一整体。”至于对美的坚持,仍是美术电影人的共同追求。张云乔“力求美的探讨”。包天鸣有言:“我们要让布景也充分地带有戏剧性,至于布景如何让它美观,那当然也是更应注意的地方 啰。”

坚持布景之美,但不局限平面绘画布景,这分明见出电影布景的发展进步。或许《布景师是万能的人》所说不无一定的道理,电影布景工作“是艺术、建筑、戏剧、学识、工程,和手艺的智巧的混合物,它适当地结合了戏剧的特质和优良的建筑模型的实质”。布景师“一定必须是一个卡通画家,一个服饰家,一个布景绘画师,一个航船设计者,一个室内装饰家,一个风景画家,一个戏剧家,一个发明家,一个历史学的,和现在一个音乐学的专家——事实上是一个万能之人。”[222]

布景师对电影布景工作的反思就此戛然而止。诚如《美术装置于电影上的地位》所言,“关于讨论美术装置的问题的书籍,直到目前,无论中外,都尚未见单行本出版”,所见发表的“多半是零星的感想之类,并未辑成系统,且内容也不能称为丰富”[223],中国近代电影的布景理论水平大体如此。别有意味的是,那篇化名发表的《答客问》(“布景匠”,1935年1月),后又于1939年8月、1947年6月分别改头换面刊发于同一刊物上[224][225],布景言说的匮乏与理论指导的紧迫性,于此可见一 斑。

来自电影一线的经验谈,往往蕴藏着无尽的艺术生命力——“导演看不见导演,演员看不见演员,摄影看不见摄影,美工看不见美工。”王为一1948年在香港南国影业公司执导粤语片《珠江泪》时,对摄制组提出的四点要求,就浓缩了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鲜活思想。其中,“美工看不见美工,就是要求摄影师和美工师都要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不为某种别的原因或个人爱好而弄虚作假。我们要求每一个画面都具有真实的美感”[226]。这是学美术出身的王为一,经戏剧、电影两栖演员、编剧、导演等多岗位历练,对布景美术的理解,不卖弄、求真实的美感理应是现实主义电影布景的高 标。

【注释】

[1]《明星特刊》第15期(1926年8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页。

[2]王大正:《〈中国电影的摇篮〉四十言辨析(上)》,《当代电影》2010年第1期,第63页。

[3]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青青电影》第4年第32期(1939年11月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4]钱化佛:《亚细亚影戏公司的成立始末》,王汉伦等:《感慨话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2页。

[5]程步高:《影坛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页。

[6]顾肯夫:《发刊词》,《影戏杂志》第1卷第1号(1921年4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146页。

[7]K.K.K:《艺术上的〈大义灭亲〉》,《电影杂志》第1卷第1号(1924年5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8]冰心:《〈玉梨魂〉之评论观》,《电影杂志》第1卷第2号(1924年6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

[9]梦朱:《评〈好兄弟〉影片》,《电影杂志》第1卷第4期(1924年8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

[10]雨客:《评苦儿弱女》,《电影杂志》第1卷第4期(1924年8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11]K.K.K:《国内电影界新消息》,《电影杂志》第1卷第4期(1924年8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页。

[12]程步高、张伟涛合作,大陆影片公司1924年出品的影片,仅有《水火鸳鸯》一部。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总目录》第一辑(1906—1949),中国电影资料馆1960年印,第42—43页。

[13]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下文同类出处不再一 一加注。

[14]《电声》第5年第32期(1936年8月1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

[15]《电影杂志》第1卷第4期(1924年8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3—34页。

[16]《电影杂志》第1卷第4期(1924年8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17]影痴:《真善美》,《影戏生活》第1卷第1期(1930年12月2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67页。

[18]转引自杨璟、董亚鸥:《早期民办电影教育:时代、市场与办学特色》,《电影评介》2012年第5期,第80页。

[19]白冰:《电影趣闻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20]《中华电影公司无线电》,《电影杂志》第1卷第4期(1924年8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21]孙敏:《我入电影界九年来的回顾》,《电影艺术》第1卷第4期(1932年7月2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22]郑鹧鸪:《林雪怀小史》,《电影杂志》第1卷第5、6期(1924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7页。

[23]《昌明电影函授学校招生广告》,《电影杂志》第1卷第5、6期(1924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页。

[24]电影美术具体工作内容可分为总体设计、场景设计、绘置、置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字幕等项目部门。参见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5]《亚光美术公司》,《影戏春秋》创刊号(1925年3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26]《记未婚妻》,《明星特刊》第16期(1926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页。

[27]王芳镇:《电影字幕的“衬画”》,《电影周报Z》1925年第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979页。

[28]《观〈觉悟〉以后》,《影戏春秋》第7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

[29]比如《小朋友》职员表,“绘图”为马徐维邦。《明星特刊》第2期(1925年6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

[30]《十月份新片总评》,《电影杂志》第1卷第7号,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8页。

[31]迎声:《觉悟新片中之特色》,《电影杂志》第1卷第12号(1925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5页。

[32]《明星特刊》第15期(1926年8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

[33]《上海一妇人小评》,《明星特刊》第4期(1925年9月1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32页。

[34]《快慢无线电》,《电影杂志》第1卷第12号(1925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8页。

[35]《中国影片新评》,《明星特刊》第2期(1925年6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页。

[36]《明星特刊》第13期(1926年6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页。

[37]天笑:《说字幕》,《明星特刊》第5期(1925年10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38]剑云:《谈电影字幕》,《电影杂志》第1卷第13号(1925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6页。

[39]郑逸梅:《从“海誓”谈到上海影戏公司》,《中国电影》1957年第3期,第58页。

[40]《晨钟影片公司无线电》,《电影杂志》第1卷第5、6期合刊(1925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

[41]《新大陆影片公司无线电》,《电影杂志》第1卷第7号,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页。

[42]《电影杂志》第1卷第9号,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

[43]民新公司1926年摄制的影片《玉洁冰清》,鲁少飞为置景。《紫罗兰》第1卷第12号(1926年5月2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44]鲁少飞任置景的,还有《三年以后》《天涯歌女》。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总目录》第一辑(1906—1949),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1960年印,第99、122页。

[45]《电影杂志》第1卷第13号(1925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0页。

[46]《男演员之略历》,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大东书局1927年版,第4页。

[47]万百五口述:《勤奋人生 辉煌事业——回忆我的父亲万古蟾》,张慧临整理,《中国动画》2006年第12期,第10页。

[48]转引自殷福军:《万氏兄弟早期动画作品〈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创作时间及相关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第100页。

[49]《明星特刊》第3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年版,第175页。

[50]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

[51]周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四)》,《电影月报》第9期(1929年2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52]潘沦:《古装历史影片谈》,《中国电影杂志》第1卷第8期(1927年8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4页。

[53]海萍:《摄制古装剧的四事件》,《银星》第6期(1927年3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54]海萍:《摄制古装剧的四事件(续)》,《银星》第8期(1927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217页。

[55]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56]《银星》第8期(1927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0页。

[57]又据报道,名画家张光宇对该片尤多所擘画制定,参考西厢记古本,以为布景、服饰之助云云。《紫罗兰》第1卷第12号(1926年5月2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58]正秋:《古人交运与中国电影》,《明星特刊》第22期(1927年11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10页。

[59]张聿光对明星公司的美术贡献似自《大侠复仇记》而起,此前公映的《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他好像并未参与,此后问世的《火烧红莲寺》第二集始预其事。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总目录》第一辑(1906—1949),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1960年印,第167—168、176、190页。

[60]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新银星》第11期(1929年6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249页。

[61]《啼笑姻缘》在北平拍摄期间,“美术主任张聿光,近于公事毕后,作画甚忙”,“不久将在中山公园开展览会,以便公开参观”。姚影光:《〈啼笑姻缘〉在北平开摄之情形》,《影戏生活》第1卷第40期(1931年10月1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页。

[62]另据报道,10月“十六日至十九日美术主任张聿光在中央公园举行个人国画展览会”。姚影光:《啼笑因缘开摄时之花花絮絮》,《影戏生活》第1卷第42期(1931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

[63]《电影月报》第5期(1928年8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64]《六合影戏公司成立概况》,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大东书局1927年版,第1页。

[65]《电影月报》第6期(1928年9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152页。

[66]罗树森:《电影摄制谈》,《明星特刊》第24期(1927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页。

[67]《影戏生活》第1卷第49期(1931年12月1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

[68]《中国影场消息》,《新银星》第11期(1929年6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页。

[69]朱石麟:《“故都春梦”之八大特色》,《影戏杂志》第1卷第7、8号合刊(1930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

[70]许珂1929年在上海美专西画系学习半年,因家贫停学,从私人学雕塑;1934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为美工师。凌子风:《悼许珂》,《电影艺术》1985年第12期,第57页。

[71]徐渭,原名徐一支,小学毕业后在某肖像画室当学徒,后考入苏州的美术专科学校,翌年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1934年进明星影片公司担任布景设计,第二年转入天一影片公司。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五队,奔赴西安,后赴延安。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385页。

[72]《跟镜头》,《影迷周报》第1年第13期(1935年11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页。

[73]《刘晋三先生逝世》,《联华画报》第6卷第11期(1935年12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91页。

[74]《明星三巨头之一董天涯突呈请辞职》,《电声》第5年第23期(1936年6月1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69页。

[75]《沪影界美工部同人组影联美工社为全市难童服务》,《电声》第8年第8期(1939年2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页。

[76]《国联“布景潮”破裂》,《电声》第10年第4期(1941年11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98页。

[77]《青青电影》第4年第28期(1939年10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78]区永祥:《蜕变期中的我国电影界》,《电影与播音》第2卷第2期(1943年3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

[79]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91页。

[80]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

[81]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79、381页。

[82]宫林:《池宁:中国电影美术语言的探索者》,《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第88—89页。

[83]《朱德熊诗书画集》扉页介绍,1999年印。http://book.kongfz.com/item_pic_12502_180749702/,2015-8-10.

[84]郑加真:《聂绀弩在北大荒》,http://www.chinabdh.com/Articleshow.aspx?id=720239,2015/ 8/11。

[85]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7—388页。“中国电影美术家小传·张曦白”,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师。擅长戏曲片的美术设计。1932年后在上海画商业广告。1948年任大同电影制片厂美术师。曾为《蝴蝶梦》《哑妻》《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等影片绘景,后任《彩凤双飞》(1951年)等影片的美术设计。1952年,任上海联合、江南、海燕等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师。担任美术设计的影片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胡倬云合作)、《乘风破浪》(1957年)、《穆桂英挂帅》(豫剧1858年)、《不老松》(1959年)、《今天我休息》(1959年)、《女审》(1960年)、《秦娘美》(黔剧1960年)、《红楼梦》(与胡倬云合作)、《碧玉簪》(1962年)、《尤三姐》(京剧1963年)、《宋士杰》(与韩尚义合作)、《大上海1937》等。

[86]张坚:《校友的记忆》,http://xmwb.xinmin.cn/html/2012-12/05/content_29_5.htm,2015-8-11.

[87]汪心水:《不断开拓电影特技新天地——记电影特技师戈永良》,陈同艺编:《影事春秋》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294页。

[88]华文:《“电影魔术大师”戈永良小介》,《电影评介》1983年第7期,第29—30页。

[89]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页。

[90]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91]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92]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390页。

[93]《特讯》,《电影话剧》第4期(1948年4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页。

[94]《记画家叶苗》,《电影话剧》第4期(1948年4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95]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475页。

[96]青民:《九月份新片之比较观》,《电影杂志》第1卷第5、6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

[97]白谷:《评采茶女》,《电影杂志》第1卷第5、6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页。

[98]李镇:《别有“洞”天:1927年神怪片〈盘丝洞〉的历史及解读》,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盘丝洞1927》,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19页。

[99]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100]郑逸梅:《从“海誓”谈到上海影戏公司》,《中国电影》1957年第3期,第56—57页。

[101]《史东山加入影界之始》,《电声》第6年第32期(1937年8月13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8页。

[102]《特写》,《电声》第5卷第22期(1936年6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页。

[103]《迎史东山》,《文汇报》1948年12月6日,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04]万子云:《导演与摄影实行互助之一策》,《影戏春秋》第10期(1925年3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3页。

[105]黄转陶:《摄制古装片之我见》,《电影月报》第2期(1928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05页。

[106]黄转陶:《摄制古装片之我见》,《电影月报》第2期(1928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05页。

[107]黄大中:《我对于联华公司的一些意见》,《影戏生活》第1卷第41期(1931年10月2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108]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530页。

[109]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8页。

[110]林苍:《看了〈桃花泣血记〉以后》,《影戏生活》第1卷第45期(1931年11月2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页。

[111]《每周情报》,《联华画报》第3卷第19期(1934年5月13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1页。

[112]《每周情报》,《联华画报》第4卷第4期(1934年7月2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113]露萍:《〈香雪海〉之我观》,《联华画报》第4卷第14期(1934年10月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114]珍华:《天伦琐语》,《联华画报》第6卷第8期(1935年10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115]《古装片应该注意的几点》,《青青电影》第4年第4期(1939年4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

[116]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

[117]《半月间新片短评》,《青青电影》第3年第6期(1937年6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页。

[118]宣影:《访〈古中国之歌〉导演人费穆先生》,《银銮殿》创刊号(1941年4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119]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117页。

[120]张聿光:《我从事过电影美术设计工作》,王汉伦等:《感慨话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93—94页。

[121]梁文馨:《火烧红莲寺》,《中国电影杂志》第1卷第1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90页。

[122]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页。

[123]《联华画报》第4卷第10期(1934年9月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124]田汉:《银色的梦》,《银星》第8期(1927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页。

[125]潘垂统:《电影的灵魂》,《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

[126]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27]《影戏杂志》第2卷第1号(1931年7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128]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42—43页。

[129]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130]韩尚义:《论电影美术》,韩尚之:《电影美术散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31]胡忠彪:《谈谈电影中之伟大布景》,《电影月报》第6期(1928年9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页。

[132]描公:《从中国第一部古装片谈起》,《青青电影》第4年第22期(1939年8月2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

[133]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本文所例举影片相关信息皆以此为依据,后文注释从略。

[134]成言:《参观〈美人计〉的服装与布景》,《申报》1926年12月9日,转引自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35]《赔了夫人又折兵》,《中国电影杂志》第1卷第5期(1927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4页。

[136]郑正秋:《合作的大本营》,《电影月报》第1期(1928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137]《为亲牺牲的广告》,《明星特刊》第21期(1927年2月18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

[138]《十三妹大破能仁寺》,《中国电影杂志》第1卷第5期(1927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4页。

[139]《电影月报》第1期(1928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页。

[140]《中国电影杂志》第1卷第1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页。

[141]《新银星》第2期(1928年9月号),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2页。

[142]《新银星》第5期(1928年12月号),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28页。

[143]程小青:《电影编剧谈(五)》,《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页。

[144]圣涵:《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录》,《影戏生活》第1卷第28期(1931年7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页。

[145]《明星公司新片“红泪影”中之伟大置景》,《影戏生活》第1卷第23期(1931年6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 60页。

[146]《每周情报》,《联华画报》第1卷第17期(1933年4月23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147]《全景占地超过四亩》,《联华画报》第2卷第1期(1933年7月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页。

[148]《联华画报》第3卷第6期(1934年2月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

[149]《联华二厂同时拍摄三部剧》,《联华画报》第2卷第8期(1933年8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页。

[150]《联华画报》第2卷第18期(1933年10月2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151]《联华画报》第4卷第6期(1934年8月1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

[152]《联华画报》第4卷第15期(1934年10月1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

[153]《〈春蚕〉中两幅够味的照片!》,《明星月报》第1卷第5期(1933年9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64页。

[154]《明星月报》第2卷第1期(1933年11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155]《联华画报》第4卷第3期(1934年7月2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156]《联华画报》第5卷第8期(1935年4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 第7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页。

[157]《道具、布景、服装与电影》,《电声》第8年第16期(1939年3月3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页。

[158]《青青电影》第5年第14期(1940年4月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159]《新华画报》第5年第10期(1940年10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5页。

[160]老弱:《从〈雁门关〉认识方沛霖先生》,《新华画报》号外“雁门关”,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页。

[161]方沛霖:《关于雁门关》,《新华画报》号外“雁门关”,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54页。

[162]《一夜皇后》,《青青电影》第4年第25期(1939年9月1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页。

[163]《新华画报》第5年第12期(1940年12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10页。

[164]《不惜工本的艺华》,《青青电影》第4年第16期(1939年7月18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27页。

[165]《荆轲刺秦皇》,《青青电影》第5年第1期(1940年1月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166]流水:《孔夫子加紧工作,西太后筹备在即》,《青青电影》第5年第4期(1940年1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

[167]《十香花园十万元改建大观园》,《青青电影》第5年第9期(1940年3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页。

[168]张伟:《前世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169]《红楼梦集体批评座谈会》,《上海影坛》第1卷第9期(1944年6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91页。

[170]《 矞丽之布景一瞥》,《新影坛》第2卷第3期(1944年1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

[171]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172]《银色河畔》,《影剧天地》第1卷第2期(1948年11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6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173]《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之广告》,《明星特刊》第13期(1926年6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9页。

[174]维摩氏:《评联华四片》,《影戏生活》第1卷第25期(1931年7月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91页。

[175]云卿:《血花泪影观映记》,《影戏生活》第1卷第43期(1931年11月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176]《国产的慈母》,《电影艺术》第1卷第2期(1932年7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21页。

[177]沈西苓:《一九三二年中国电影界的总结账与一九三三年的新期望》,《现代电影》第1期,姜亚沙、经莉、陈湛绮编:《中国早期电影画刊(五)》,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第519—521页。

[178]《纯粹艺术化的电影片(五)》,《联华画报》第3卷第8期(1934年2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页。

[179]马徐维邦:《导演者言》,《联华画报》第3卷第18期(1934年5月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8页。

[180]老赵:《从影日历》,《联华画报》第6卷第10期(1935年11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1页。

[181]《联华画报》第4卷第14期(1934年10月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

[182]老赵:《从影日历》,《联华画报》第6卷第10期(1935年11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1页。

[183]《这时季里冷雨淋背赵慧琛竟病了》,《影与戏》第1年第6期(1937年1月1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页。

[184]韩尚义:《电影美术散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105页。

[185]《昆仑影讯》第2号(1947年8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186]《万家灯火重头戏》,《昆仑影讯》第16号(1948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210页。

[187]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7—101页。

[188]顾肯夫:《发刊词》,《影戏杂志》第1卷第1号(1921年4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189]古莲:《好哥哥真好》,《明星特刊》第1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

[190]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191]《神州影片公司无线电》,《电影杂志》第1卷第11号(1925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192]李昌鉴:《国片背景问题》,《影戏生活》第1卷第23期(1931年6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

[193]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下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 288页。

[194]《评〈逃亡〉》,《电声》第4卷第14期(1935年4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195]小洛:《〈逃亡〉》,《晨报·每日电影》1935年3月,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440页。

[196]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197]陈娟娟:《〈壮志凌云〉外景日记》,《新华画报》第1卷第6期(1936年11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

[198]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199]雷门:《外景的拍摄工作》,《上海影坛》第1卷第2期(1943年11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200]《 沈西苓借电车》,《影与戏》第1年第4期(1936年12月3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201]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202]《黎莉莉主演〈塞上风云〉》,《青青电影》第5年第4期(1940年1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页。

[203]方焕文:《春江遗恨外景队——在宝山》,《新影坛》第3卷第1期(1944年9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6—77页。

[204]呼延海:《渔家女》,《上海影坛》创刊号(1943年10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205]《冰天雪地中摄制〈松花江上〉情形》,《电影》第12期(1947年10月28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149页。

[206]《青青电影》第16年第24期(1948年8月1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页。

[207]《电影话剧》第18期(1948年11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页。

[208]马瘦红:《电影和美术》,大中华百合公司:《同居之爱》1926年特刊,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209]红蕉:《电影剧的布景》,《影戏画报》1927年第10期。

[210]沈小瑟:《谈谈布景和化装》,《电影月报》1928年第6期。

[211]据红蕉《我在电影界》透露,他也“尝试过电影工作,就是去秋为蜡烛影片公司担任过布景的职务。这件事情,是十分的有趣。这动机完全是该公司的股东徐卓呆与汪仲贤二群,知道我家庭里的器具,常常掉换方式布置,以为我担任了,一定可以愉快胜任。而我呢,也觉得十分新鲜,所以也就应允了。不过和他们有一个,是不得在外宣布某片是江红蕉的布景员。他们也允守秘密。所以竟成为事实了。(如今因为我已脱离电影界,并且无再入电影界之必要,所以在此自己宣布这秘密了。)”红蕉:《我在电影界》,《电影月报》第2期(1928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页。因其所学不是美术,从事电影布景工作有很大的“玩票”性质,故不将其归入布景师论列。

[212]陈天:《初级电影学》,《电影月报》第4期(1928年7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213]朱佩英:《贡献给布景师》,《影戏生活》1931年第1期,第48页。

[214]方沛霖:《从不景气的中国电影说到布景的问题》,《时代电影》第2期(1934年7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0—82页。

[215]吴永刚:《论电影布景》,《联华画报》第5卷第5期(1935年3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9—260页。

[216]张云乔:《布景的室内布置》,《新华画报》第1年第2号(1936年7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62—64页。

[217]布景匠:《答客问》,《联华画报》第5卷第2期(1935年1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218]《美术装置于电影上的地位》,《青青电影》第2卷第5期(1935年8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

[219]汪叔居:《布景论》,《新华画报》第2年第8期(1937年8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235页。

[220]包天鸣:《怎样搭置一堂布景》,《青青电影》第5年第1期(1940年1月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221]《布景师是万能的人》,《青青电影》第4年第3期(1939年4月18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222]《布景师是万能的人》,《青青电影》第4年第3期(1939年4月18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223]《美术装置于电影上的地位》,《青青电影》第2卷第5期(1935年8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

[224]《布景匠的回答》,《青青电影》第4年第20期(1939年8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225]《布景答问》,《青青电影》复刊第1期(1947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226]王为一:《王为一自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