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需要美术专才

三、电影需要美术专才

不仅是美术人需要向新兴的影像艺术寻求出路,电影同样需要美术人才的加入。作为影像艺术的电影,虽然超越了绘画、雕塑等传统美术的领域,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种类,但是以影像技术为核心的电影还是要综合多种艺术手段才能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其中,美术手段尤为不可或缺。

对于美术,中国近代电影界予以特别重视。早在1921年,顾肯夫为《影戏杂志》创刊所写的《发刊词》,就宣称要“发扬影戏在文学美术上的价值”[33]。这不啻为中国影片定下美术的基调,此后不乏对布景、摄影、表演,乃至编导的相关论述。比如,徐彰《影戏与美术》开篇就将电影与戏剧区分开来:“因为影戏映在银幕上,完全是一个极大的框子里面装着无数连续的画片——幻灯是影戏的导线,幻灯是画片的放彩,所以影戏就是活动的画片。”将影片看作连续的画片,此说在二三十年代流传甚广,这分明是以绘画来解释电影,以下论述也就显得顺理成章:“‘美’是影戏中唯一的要素!”“狭义的美。要算是背景了;背景既是占影戏中重要的位置,不可不把这‘美’尽量地托出来。否则好像一个画家作画时,只把五颜六色的色料涂上去,没有用过笔触和线条跟着对象去表演,那就不成话了。”[34]再如,松庐所见:“银幕上的艺术,自然不外乎‘真’‘善’‘美’三要素”,“‘美’字这个要素,大部分是属于摄制和背景方面的”。[35]又如关于《不堪回首》的影评:“摄影颇见功夫,新颖有味,能采取欧美诸片之长,颇含美术思想。”[36]

当时人士还用美术眼光来看电影的表演、编导。“无美术思想的人,不能作演员。”刊载于1928年的这一言说已有此见地。[37]“明星要为美术家、慈善家”,翌年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来华就好莱坞影业的观察亦如是说,[38]更增进了中国近代电影界对既有观念的信心。至于编剧,时人也认为:“今则非有高深隽刻之人生观,有美术之观念,Thorovgh under standing of Art与夫剧术之大纲Dramatic brineiha者,不足言编剧。”[39]至于总揽其成的导演,那些有美术专长的导演执导的影片在当时总能找到他们的知音。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撰文介绍,德国将电影编剧、导演、置景、摄影等一律称为“美术家”[40],“美术家”可能是艺术家的误译。无论如何,这反映了近代电影界对美术家的看重。

正是在这种揄扬美术的电影文化的烘托下,美术人纷纷加入中国近代电影界。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魔法般赋予电影以艺术性的法国早期电影导演乔治·梅里爱,就擅长绘画。[41]“根据最可靠的梅里爱的传记作者诺维尔先生(他很受梅里爱的信任,曾引录过梅里爱回忆录中的若干段落)的记述,梅里爱因为家庭富有,曾受过很好的艺术教育和文学教育。”[42]明了于此,也就不难理解梅里爱拍摄过一部画家题材的影片《杰出的画家》。[43]法国早期电影著名导演群体中,受过美术专业教育或从事过美术工作还有不少,如,克劳特·乌当—拉哈(Claude Autant-Lara),毕业于布景装置艺术学校,从布景设计师一直做到导演;维克多林·耶塞,原是扇面画家、雕刻家和服装设计家;爱米尔·科尔(Émile-Cohl),原从事绘画工作,为漫画家,后任高蒙公司动画片编剧与导演;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身世更为特殊,他是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儿子,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印象派大师,他的孩子耳濡目染,理应也有美术才能。[44]

法国之外,电影在其他欧洲强国也开花结果。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国,树立起具有大不列颠特色的电影文化。早期名导演多出自电影摄影师,比如,大卫·里恩(David Lean),当过摄影师和剪辑人;再如乔治·阿尔塔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以及詹姆斯·威廉逊(James Williamson),二人都曾在勃莱顿当过摄影师。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Alberto Cavalcanti)是巴西电影人,做过布景设计师,曾在英国执导拍片。另一欧洲大陆国家德国,在早期世界电影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知名导演中也有一些有美术背景的,如,汉斯·里希特(Hans Richer),原为达达主义派画家,担任过绘制大型动画片的工作,后成为电影导演;华尔特·罗特曼(Walter Ruttmam),在进入电影圈前也曾是个画家。[45]

美国电影独树一帜,美术人从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知名导演此前为摄影师的有埃德温·鲍特(Edwin S.Porter),以及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ng)。[46]“米老鼠之父”华特·迪士尼(Walt Elias Disney)摄制了一系列卡通片,卡通主要角色多由其创作,擅长绘画自然无需多说。由于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巨大影响,中国近代电影圈对美国电影明星颇多关注,早有人钩稽出艺术家出身的美国明星:“好莱坞男星中有两人是画家出身的,一位是约翰巴里摩亚,一位是加利古柏。马里摩亚曾在纽约某日报任绘漫画的人。加利古柏是美术学校毕业的,擅长的也是漫画。可是因为找不到绘画的职位,才改行去做影戏。”[47]“杰姆士贾克奈中学毕业后做过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后来又进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做过画师。”此外,还有以前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明星:“茂娜洛埃从前是一个女雕刻家,同时又是舞校的导师。”“克劳黛考尔白在多年前原是一个广告美术家。”[48]

苏联成立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立起自己的电影事业。“在苏联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同时也是完全合乎规律的现象——首先参与这门新的艺术工作的不是戏剧的导演,而是年轻的画家与布景师。”对这一有趣的艺术现象,尤特凯维奇(Sergei Yutkevich)颇有洞察力,“杜甫仁科、柯静采夫、库里肖夫、普多夫金、齐阿乌列里、爱森斯坦,在过去都是美术家;这种情况正说明这几位大师的早期影片的一些特点”[49]。其中,杜甫仁科(Aleksandr Dovzhenko)曾为新闻漫画家;齐阿乌列里(Mikheil Chiaurei),曾做过雕刻家;爱森斯坦(Sergei M.Eisenstein),在红军担任绘制宣传画和戏剧布景工作。此外,维尔托夫曾为新闻片摄影师。[50]

以上相关名单并不完全,主要是依据萨杜尔《电影艺术史》附录的“重要电影工作者简介”整理而出。该附录以早期著名电影导演为著录对象,就连梅里爱的艺术教育背景也未提及,可见遗漏之多。尽管如此,相关内容已足对世界电影早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有现象加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