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术人的职场进展

二、电影美术人的职场进展

美术在电影摄影诸环节的扩张,和电影美术人的自身努力分不开,又是以近代中国电影界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为先决条件的。在当时,美术人在电影职场的发展路线大体有三:一是不惜以打杂入行,从龙套演员、布景师做起,直至升为编导,算是在电影界实现登顶目标;二是以摄影师打入电影界,进而旁涉其他,也可达到电影业的最高层,但亦有终身为摄影师的;其三更为特殊,就是以电影布景师为副业,矢志研制卡通片,并最终以此闻名于世。以上三条发展路线大体而言,实际发展因人而异,会显得发展轨迹零乱,而且会有反复。美术人在电影业谋事必须做到一专多能,迫于生计可进可退,即便是成为编导,哪怕是制片人也并非终身制的,一切须经电影市场的考验,这才是中国近代电影界的生存法则与职场沉浮所必须遵循的原理。

美术人如能以布景工作起步,照理说有利于稳扎稳打。然而,事实却未必尽然,除了个别名画家如张聿光在特定情境下受邀进入电影界专做电影美术工作之外,颇有一些人起先是因为在影片中演配角而扬名,比如史东山。马徐维邦当年放弃美术教职谋进电影界,就是带着一股去当演员的闯劲。为此,他先是进了明星公司主办的明星演员训练所,有报道称,“明星公司创办成立,马徐就走进了电影界,投入明星影片公司,列为基本演员。这时,正就是马徐维邦踏上影星的初期”[76]。事实上,演员之路还是有曲折,据马徐自述:“等到明星训练所毕业,我正式加入了明星公司,但是我开始当的并不是演员或导演,正式的名义是美术课负责广告绘画的工作人员,这,也许是为了我在绘画方面的修养较演戏的修养为高的缘故吧。”“然而,我的参加摄制电影直接工作的雄心却并没有死,我时时都在找寻机会参加直接工作,记得我在规定的绘画工作以外,还拍过好几次戏,譬如第一部中国的戏剧片《孤儿救祖记》里,就有我的镜头。”[77]

究其根源,中国电影在起步阶段还无暇顾及电影美术工作,美术人才“触电”也以银幕表演为首攻目标。待电影经过童稚学步期,布景美术工作引起应有的关注,美术人从影这才顺理成章地首先被安排在美工的岗位。比如,王次龙、吴永刚、胡旭光、杨济生等。步入20世纪30年代更是如此,沈西苓、汤晓丹、司徒慧敏、许幸之、许珂等都是从布景师做起。不过,并非所有电影美术人都能从布景师做到编导,成功者犹如凤毛麟角。张云乔进入电影界就一直从事布景工作,直到他彻底转行为止。其实,能在电影布景岗位享有盛誉又何尝不是幸福,比如胡倬云,他在电影界就一直从事布景工作,也曾创办天马企业公司,工作之余创作的绘画同样具有专业水准,令人艳羡。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顾梦鹤、赵丹、王为一却是长久地耽情于表演。因自身条件并不理想,王为一后转向舞台布景,后成为电影导演。顾、赵二位身跨戏剧、电影两界,以演为主,导演电影只是偶一为之,有机会也并不珍惜,实在是志不在此。

电影摄影师大多有照相摄影的经验,其中也不乏美术专才或美术爱好者。后者以董克毅为例(他一度还兼任置景),前者则不能不首推但杜宇为代表。但杜宇无师自通掌握电影摄影机后,主导拍片,创办电影公司,一身兼任编导、摄影、布景等工作;当其影片销路不畅,事业走下坡路,公司被迫合并时,他又扛起了摄影机。美术人似乎天生地擅长摄影工作,更何况照相摄影在当时已为美术国展所接纳。或许正因为此,顾梦鹤曾经客串摄影师,做过布景师的裘逸苇后来也做了摄影师,吴印咸、杨霁明、许琦等美术毕业生经磨炼均成为一流的电影摄影师。

或许因为囿于影像技术的专业性,摄影师成为导演的少之又少。时人称:“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有两人,一是卜万苍,一是但杜宇。”[78]所言虽然不确,但大体如此。稍可补充的是,曾跟随卜万苍学摄影,以演员为主业的汤杰[79],后因创意拍《王先生》系列而成为编导。由摄影师而成导演的,还有庄国钧、黄绍芬等。薛伯青在抗战胜利后一度为制片。

如果没有美术才能,那么,就一定成不了卡通绘制者。万氏兄弟所以痴迷于卡通,是因为让画片动起来的孩提梦想在中国影都被重新激活。而所以敢于研制卡通片,关键在于他们自小就爱好,长大坚持不懈进修培养的绘画才能。道理很简单,卡通是由无数手绘画片再加电影技术连续而成。他们所以敢于尝试,因为画笔掌握在自己手里。而知晓卡通片制作的核心技术并拥有重要设备的梅雪俦,却必须寻找合作者,根源在于他并不擅长绘画。早期卡通片人才,无不精通绘画。后期涌现的卡通片人才钱家骏、董筱鼎,均出身美专,也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在研制卡通片过程中,万氏兄弟一度是编、导、绘、摄一体。随着卡通片时间的逐渐拉长,编剧有必要另请高明,绘制与摄影工作也需要团队协作承担,但是导演之职仍要由万氏灵魂人物来担当。这一看似风光的升格,其实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由于卡通片制作时间长、耗资巨大、市场风险大,电影公司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卡通师平日里更多地是从事电影布景美术一类工作。电影公司不养闲人,卡通片人才在电影职场的起落可说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