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生进场演出

一、美术专业生进场演出

1926年初,明星影片公司推出的《新人的家庭》,由“上海各著名影片公司之明星所合演”,其中舞厅一场戏,邀请各界名人加入尤为抢眼:著作界之外,“美术界有丁悚、郑曼陀、杨清罄、张光宇、张振宇等”。当时广告宣扬道:“往者人仅见名著作家之文章、名美术家之画件,今观此片,可见其真面目,实为爱观电影诸士女,不可多得之机会也。”[2]美术家的客串演出,体现了这一新兴职业者的猎奇意识与开放心态。随着社会风气渐开,美术人也逐渐涉足银坛。

至于近代美术人究竟谁是银坛表演的第一人,难以妄定。不过,回顾以往,1923年就在银幕露脸的史东山应该算是这方面的先驱。那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古井重波记》,史东山已是主要演员。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如此介绍:“史东山,为晨光美术会会员,其投身电影界甚早。初入上海影戏公司为演员,在《古井重波记》与《重返故乡》两剧中,已崭露头角。”后又参演《小公子》。[3]受但杜宇的器重,史东山编导了《杨花恨》。虽说是“性嗜美术,与人无争”,但不知何故,史东山与但杜宇不洽,负气出走,为大中华百合公司聘为导演[4],编导《同居之爱》,导演《儿孙福》等。在其联合执导的《美人计》客串孙权后,史东山专注于电影编导工作,不再涉足表演领 域。

图16 马徐维邦绘洪深像(《明星特刊》第4期,1925年)

鉴于像史东山这样全凭天资聪颖与家庭熏陶而成才的美术人颇多,这里先聚焦于受过美术院校专业训练的美专人,美专人进场表演更能体现电影艺术的吸引力。马徐维邦是“触电”表演的美专第一人。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他“精绘事”,曾留校任教三年,出版的铅笔画本风行一时。[5]之后,他“就聘浙江美专”一年,闲暇时出入电影院,“酷慕欧美电影明星之表演”,于是毅然跨行,“入明星公司,任绘画之职,颇有声艺术界,间或现身银幕,亦能不激不随,恰如剧中人之身份”[6]。据龚稼农回忆,明星公司1923年推出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孤儿救祖记》,马徐维邦就参加了演出。[7]此后,他出演了明星公司出品的《诱婚》(一名《爱情与虚荣》)、《上海一妇人》两部影片。[8]马徐维邦由此在银坛声名鹊起,朗华影片公司“慕其才,聘作导演”,马徐自编自导他的第一部作品《情场怪人》[9],并“自饰剧中怪人一角,化装之奇妙,表演之入神,叹为得未曾有。此足征君之艺术天才,决非 幸致”[10]

图17 马徐维邦饰演的汪澹人(《明星特刊》第18期,1926年12月 28日 )

图18 马徐维邦在《寒江落雁》的造型(《联华画报》第5卷第3期,1935年2月 1日 )

不久,马徐维邦重回明星,在《爱情与黄金》一片中任“副导演兼布景主任,并饰剧中要角汪澹人”[11];同年又出演明星影片《良心复活》(又名《忏悔》)的一位投机失败的商人梅礼甫,时评认为马徐“内心表现极佳,其在旅店中自尽时一幕,极苍凉之能事,殊与吾人深刻之概念也”[12]。后又出演明星的《梅花落》(上中下三集),同年出品的《挂名的夫妻》,“剧中之莫铭新”饰演者赫然署名为“维邦”。[13]接下来的数年内,马徐又出演朗华的《洪宪之战》,金龙影片公司的《黑夜怪人》《海上女侠》《荒塔奇侠》。在1929年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混世魔王》中,马徐重新担任编导之职。旋即又在天一新片《双雄斗剑》饰演角色。在1930年面世的天一影片《杨乃武与小白菜》(上、中、下集)中,马徐与吴永刚一起重操美工“旧业”。同年,又为天马影片公司执导《空谷猿声》,在天一影片《乾隆游江南(五集)》既为美工又当演员,既而又出演《施公案(初集)》(天一)、《乾隆游江南(六集)》。[14]

经过一个阶段的沉寂,忽有报道说:“号称东方郎却乃的马徐维那(当作邦),现加入联华一厂工作,渠所担任者为导演兼美术事务云。”[15]马徐维邦为联华影业公司编导《暴雨梨花》。后又为新牡丹影片公司执导《爱狱》时,忍不住又进场献演。[16]同年,他还是联华影片《骨肉之恩》的基本演员。1936年他为联华编导的《寒江落雁》,为其带来大好声名,他在导演的同时又在该片饰演一顽固不化的富翁[17],颇受好评。当其后来为新华编导《夜半歌声》,马徐曾有意自己饰演男主角[18],遭老板否决后便不再参与表 演。

顾梦鹤,广东人,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在遭遇了一段失业经历后,进神州影片公司当美工。后经美专同学叶鼎洛的介绍,结识田汉,不久随之参与《到民间去》电影的摄制工作中去,客串演员,凭着偷学的一些摄影技术,协助拍摄了一些镜头。此后,便充任田汉编导的第二部影片《断笛余音》的摄影师,可惜那部影片中途夭折,[19]顾梦鹤遂重返演艺之路。在积极参加戏剧运动的同时,先后参演了《悔不当初》(晨钟)、《三年以后》(民新)、《一箭仇》(长城)、《翠屏山》(一名《石秀杀奸》,长城)、《武松血溅鸳鸯楼》(长城)。

图19 顾梦鹤在《一箭仇》的装扮(《银星》第9期,1927年6月1日)

1935年后,顾梦鹤参演《新女性》(联华)、《风云儿女》(电通)、《自由神》(电通)、《四姊妹》(联华)、《桃花扇》(新华)、《都市风光》(电通)、《狂欢之夜》(新华)、《黄海大盗》(新华)、《恐怖之夜》(明华)、《日出》(新华影片公司)、《断肠相思》(五华)、《芳魂归来》(国风影业公司)、《子孙万代》(中电二厂)、《青山翠谷》(中电二厂)、《喜迎春》(中电二厂)、《女贼》(嘉华)等影片。除了早年客串式的扛过摄影机,以及在《三年以后》兼任副导演之外,顾梦鹤在近代中国银坛主要被定位于百变造型的演员。正如当时所评述的那样:“艺术的天才,丰富的学术,不断的修养,形成了他的‘银坛宿将’‘剧坛老将’的诨号。”[20]

沈化影,女,浙江海盐人,随父侨居沪上,就读上海美专,“能作国画甚精,并嗜电影”,经介绍,1925年为国光影片公司主演《醉乡遗恨》。“虽属初上镜头,而成绩大佳。”“续演《母之心》《不如归》等,名益大噪。”[21]但是《不如归》拍摄粗糙,社会反响并不理想,沈化影激流勇退,离开银坛。短暂而又出彩的表演经历,使面容姣好、举止优雅的她犹如一颗划过银海夜空的流 星。

图20 沈化影手绘国粹画(局部)(《银星》第5期,1927年1月1日)

图21 沈化影(《银星》第5期,1927年1月1日)

图22 吴永刚绘郑君里像(左)、韩兰根像(中)、费柏青像(右)(《联华画报》第6卷第6期、第8期,1935年)

吴永刚,1907年生于上海,4岁时举家迁至河南。受父母的影响,吴永刚酷爱文艺,喜欢画画。因参加非基运动遭教会学校开除后,1925年吴永刚违背父亲要其弃文从商的命令,投书吴家世交叔伯百合影片公司经理吴邦藩,得以进该公司当练习生[22],从打杂做起。[23]凭着原有的一点绘画基础,在人指导下开始学着画无声影片片头的插图和对白字幕的衬底图案。[24]然而,好景不长,在家长的施压下,考进商务印刷所图画部当练习生,着手画一些简单的商品标贴图案。商务另有一个电影部,勾引得他心猿意马。趁着大革命时期的罢工潮,吴永刚离开商务,加入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为美工助理,兼做场记等工作。王次龙专任导演后,吴永刚被提升为布景师。[25]吴永刚首度在银幕上扬名,却是因出演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美人计》扬名,后又出演《大破高唐州》《金钱 之王》。

眼见大中华百合公司江河日下、粗制滥造,吴永刚1928年脱离了该公司。经旧同事介绍,进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工作,为《杨乃武与小白菜》(上中下集)、《乾隆游江南(五集)》的美工。他“深感到自己的绘画基础太差,就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实为函授生。1931年夏,因与大老板爆发了一场工作上的争执,吴永刚愤然退出天一。[26]翌年,他进入联华[27],先后为该公司出品的《归来》《骨肉之恩》的布景美工,直到1934年12月12日推出《神女》一片,最终确立了他的电影编导地 位。

郑君里,1911年生于上海,1928年考进田汉主办的南国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开始投身进步戏剧活动。[28]1932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参演《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影片。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郑君里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奔赴大后方。1940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后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抗战胜利后,回沪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翌年,参与编剧并执导《乌鸦与麻雀》。[29]

稍晚于郑君里出道的赵丹,似乎就是为表演而生的。赵丹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1915年出生于扬州,居江苏南通,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好书画,后又痴迷演戏,成立小小剧社;1931年秋,他违逆让其到上海学法律的父命,擅作主张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30],从黄宾虹、潘天寿等学习中国画,专攻山水。翌年,启用“赵丹”之名,以表革命之决心,推动美专剧团成立,并参出多种话剧演出。1933年初,美专剧团在上海美专成立20周年庆祝会上演出董每戡编剧的《C夫人的肖像》,赵丹饰演画家[31],颇为轰动,以至明星公司导演李萍倩亦来观摩,并主动将赵丹介绍给明星公司老板周剑云。周、赵面谈,始知周老板与赵父原是世交,由此赵顺利进入明星公司为基本小生。[32]

赵丹从影,先在李萍倩导演的《琵琶春怨》露脸,此后又在明星公司摄制的《姊姊的悲剧》《姊妹花》《时代的女儿》《二对一》《三姊妹》《到西北去》《女儿经》《青春线》《上海二十四小时》等片中受到历练,到《落花时节》时成为男主角,由此奠定明星地位。[33]赵丹参演的《乡愁》《大家庭》《夜来香》《翡翠马》在1935年先后公映,星运亨通,以致当时曾有“(民国)廿四年是赵丹年”的说法。[34]翌年,又放映了《女权》《小玲子》《清明时节》,赵丹皆为主 角。

不过,促其演艺达到中国近代电影艺术的巅峰,使赵丹一跃而为最卖座红星演员的,还是1937年放映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经历抗战风云,特别是在新疆的五年牢狱之灾后,赵丹愈趋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先是主演了《遥远的爱》(中电二厂),随后执导《衣锦荣归》(中电二厂)。此后又回归演员的本行,主演了《幸福狂想曲》(中电二厂)、《关不住的春光》(昆仑)、《丽人行》(昆仑)。由其主演的《乌鸦与麻雀》《武训传》则在上海解放后始得续 成。

王为一,赵丹的上海美专同学,祖籍江苏吴县,1912年生于上海,中学时期就对画画感兴趣。1930年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其父与张石川的哥哥张巨川是儿时的玩伴,为此曾在上海经营过几家电影戏院。不过,在电影界深有人脉的他并没有主动介绍王为一去拍电影。相反,当王为一提出想去拍电影时,其父没有同意。因此,王为一只有积极投身剧运。因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排演果戈理名剧《巡按》(即《钦差大臣》),由史东山改编拍摄成电影《狂欢之夜》,王为一等原班人马随之亮相银幕。经此合作,王为一经史东山的介绍,到新华影业公司当副导演。在《夜半歌声》中,他饰演看门人。[35]抗战时期,投身话剧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导演《关不住的春光》(昆仑),后又出演《希望在人间》(昆仑)。旋赴香港进南国导演影 片。

徐韬,原名徐保斋,1910年生于江苏邳县,192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攻图工(图画和手工)专业。因组织美专剧团,结识同学赵丹、王为一,一见如故,三人就住在一起[36],积极开展剧运,参加了《狂欢之夜》《青年进行曲》等影片的演出。1948年,他与王为一联合执导了《关不住的春光》。后又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副导演,并参与《乌鸦与麻雀》的编剧创作,执导拍摄该片中途被迫中止,上海解放后由郑君里接手完成。[37]

沙蒙,原名刘尚文,1907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22年考入法文高等学校,“沙蒙”即法文译音,忍辱负重之意。1925年因为五卅运动受害者募捐而受到留级处分,愤然退学。辗转到东北做话务员,参加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结识塞克(即陈凝秋)。1933年春到上海,经塞克介绍,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积极投身剧运。1935年他在电影公司的《都市风光》中饰演一个店员小角色。不久,又在《夜半歌声》中饰演配角艺术家。1939年,经赵丹推荐,进明星公司二厂当临时演员,在《十字街头》中饰演东北流亡青年刘大哥。“触电”经历虽然短暂,但对于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执导电影,却是难得的经验。[38]

陶金,1917年生于江苏苏州,后随爷爷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而举家北迁。少年时期在北平入京华美专的艺术师范系,既学美术又学音乐。三年后因家境贫困辍学,曾在中国大学生物系找到绘图员的职位。[39]当然,他花最大功力的还是表演方面。在投身舞台表演多年后,1936年他出演天一公司的《黄浦江边》;同年参演《女同学》,已俨然是男主角。翌年,又出演《杨柳村》。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陶金撤往大后方,加入中制,参演《青年中国》《日本间谍》等影片。这些为抗战胜利后他在昆仑公司两部巨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出色表演奠定了基础。1947年,陶金还主演了《壮士荣归》。旋转入国泰影业公司,主演《凶手》。随后赴港,主演香港永华影片公司的《国魂》《山河泪》,与《山河泪》同时开拍的还有《海誓》。[40]

李英,生于实业家庭,随家人由北平南迁,从小热爱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青年会学业结束后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貌比潘安的他从那时“就开始向电影界活动”。复旦影片公司聘他为《巾帼须眉》的男主角,他“一面拍戏,一面仍在美专肄业,攻读西洋画系”。[41]数年后为天一公司罗致,频频露镜,先后出演《舞宫春梦》《欢喜冤家》《春宵曲》《百花洲》《坚苦的奋斗》《美人恩》《两兄弟》。其间,还为别的电影公司出演了《钟声响了》(强华)、《残梦》(新生命)、《沦落》(强华)。参演1937年公映的《密电码》,使李英与中央电影摄影场挂上钩。然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并未同大多数影人一样转入内地,1938年他在光明影业公司的《茶花女》中露面。此后加入艺华公司,出演了《女人》《楚霸王》《影城记》《香江歌女》《王宝钏》。1940年后,又出演了《香妃》(合众)、《黄天霸》(中国联美),自编自导自演了《薄命花》(光明),后又为《三集文素臣》(合众)、《文素臣四集》(合众)的主要演员,执导并主演了《同命鸳鸯》(光华),为中国联合影业公司编导《荡妇》,他第一次忍住了没在自己执导的影片中露镜。解放战争期间,他出演了《春花秋月》(香港大中华),编导了《何处不相逢》(光华)。

蓝马,原名董世雄,1914年生于北平。20世纪30年代受其姐姐的影响下,与进步剧运结下不解之缘。鲜为人知的是,他“最早是学习美术的,在原籍北平美术专科学校里,研究工艺美术”[42]。他最早“触电”是1935年在西北影片公司参加拍摄了《无限生涯》。[43]1939年参演“中制”与大地影片公司合拍的《孤岛天堂》。抗战胜利后,参演了《天堂春梦》(中电二厂)、《乱世儿女》(香港东方),后为昆仑影业公司的基本演员,出演了《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同期还客串演出了清华影业公司的《大团圆》《群魔》。时评云:“蓝马在《希望在人间》中的演技,……使我们感觉到这都是中国电影在速步的前进。”[44]

凌子风,原名凌风,1933年考入北平美专西画系,翌年毕业于雕塑系,1935年又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舞台美术系。全民族抗战时期参演《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后赴延安,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

张瑞芳,女,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西洋画系。[45]她积极投身进步剧运,重庆时期在《火的洗礼》(中制)首次“触电”;1947年因主演《松花江上》(长春)而成为银坛红 星。

图23 李浣青(《电影话剧》第19期,1948年11月)

另有两位美专人在重庆时期首度“触电”,她们都是女演员。一是虞静子,在《日本间谍》与《东亚之光》均饰演日本女主角。她原在上海的“新华艺专读绘画及唱歌,战后到内地才演戏的”。虞静子专攻国画,13岁就拜无锡名师胡汀鹭学画。[46]194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哈尔滨之夜》,她又为主 演。

另一是李浣青,原名李雪梅,原籍苏州,因父亲在北京做事,从小在北京成长。七七事变后,辗转流亡到贵州,最后抵达重庆,“因为她生性对艺术爱好,这时便继续求学于重庆国立艺专西画系”,“对西洋画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因为姓名中的“梅”字而有意画梅,“成为该校唯一的画梅的能手”。转学到重庆社会教育学院后,参加“中艺”剧团,踏上演剧的征途。抗战胜利后来到上海,开始投身银海,出演《铁骨冰心》《万家灯火》,后为清华公司的基本演员,主演《大团圆》等片。[47]

活跃在中国近代银坛的美专人绝不止以上这些,他们只是电影界的成功者,或是因为出色的演技而走红银坛,或最终成为知名导演。更多的人默默无闻,1933年聂耳接手《母性之光》音乐场景的导演工作,他事后在《影界漫语·音乐会大厅》一文中回顾拍摄场的花絮:“乐师中有几位长头发打黑领结的艺术家规规矩矩地呆坐着昂然不动,你想,恐怕只有他们几位才是真正的音乐师吧!”“过后打听一下,原来几位长头发是学绘画的。”[48]这应是电影美术人客串龙套表演的一个场景。不能超越如此表演层面的,后人也就无从知晓其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