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双美等特技影像

二、分身双美等特技影像

正如美术不会止足于对现实世界的复写,电影从诞生之日起也在努力走出庸常的世界。电影奇观理论虽是晚近而起,但其命中的却是电影的影像本质特性。按照该理论,电影奇观至少包含以下四个维度的推新出奇:声画效果层面,情节故事层面,叙事技巧层面与表意层面。[71]在早期电影中,电影特技创造出的奇观影像,因其超越了摄影机对物质现实的客观复制,其逼真的虚幻特效尤其吸引观众的眼 球。

中国近代电影特技大体可分为美术方面的特技、模型与布景的特技,以及摄影技巧的特技与光学合成的特技等数种。[72]大银幕同时出现一人饰演两角色的奇观,主要是依赖于摄影师之力,最能体现拍摄者无中生有、空中着色的创造力。其创作手法接近于集锦摄影,是最接近于胶片绘画的一种方 法。

分身双美照相在清末民初流行一时,然而,从静止的单幅照片到活动的画面,电影摄影师在技术方面需要做大的跨越。董克毅采用两次曝光的复摄法摄成孪生镜头,这在中国电影界堪称首创,仅止一项就足以使其在电影史上留名。这主要得自于董克毅的钻研精神,如当时报道所披 露:

董君初为明星之学徒,月薪不满十元,但董君不以为耻,月薪所得,恒掷之于电影院。凡欧美名贵电影来沪开映者,董君无不浏览,又购阅各种电影杂志,见有关于摄影之刊载,辄就谙英文者求其解释,零段短篇,收罗无遗,黏于巨册,闲时即之攻习,又于自用之摄影机上,发明简易之光圈隔板等物,自郑正秋君导演之《一个小工人》影片出,董君于复摄Double Exposure一术,又告成功。[73]

另有报道将董克毅创试孪生特技摄法定于《好哥 哥》:

当明星摄《诱婚》时,君从汪君煦昌实习。汪君为留法回国之电影家,人极和善,对君尤能尽指导之责。会明星摄《好哥哥》,君独任摄影。片成,成绩绝佳,而真假生死二宝对遇之重摄,尤为中国摄影界大放异采。[74]

这种说法似乎更为通行。至于这种技术更为成熟的展现,则要到董克毅执镜的《姊妹花》,在该片一人饰演大宝、二宝的胡蝶追述:“第一是拍一个人饰两个角色,同时在银幕上做戏。我拍《姊妹花》一人饰两角的方法就是他想出来的。这个方法在外国早已有,但在当时我国还是新鲜玩意儿。先是杨耐梅主演的《好哥哥》里有孪生子的镜头,明星公司将这个难题交给刚升任为摄影师的董克毅,居然给他捉摸出个中道理。到拍《姊妹花》时,就更是熟练了,否则不是孙悟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分身的呀!”[75]类似镜头在该片续集《再生花》中也出现过。此外,中国早期电影出现孪生镜头的影片还有数部,它们是《战功》《小朋友》[76]《新人的家庭》[77],1936年问世的《生死同心》中也出现了演员一人扮两种角色在同一画面出现的镜头[78]

上海“孤岛”时期,国联公司摄制《新姊妹花》重新祭起孪生镜头的“法宝”。陈云裳一人兼饰姊妹二角,“常时同在一个画面上演出的,而演出的有远景,也有近景,还有很近的特写镜头”。据说《姊妹花》与《再生花》的孪生镜头都是远景,而《新姊妹花》“常时这两人——原来只有陈云裳一人——距离得很近很近”。该片摄影由黄绍芬担当,他实现了对前辈的超越[79],同时彰显了电影摄影技术的进 步。

中国近代电影横跨中国电影特技的“创世纪”阶段与“传统经典特技”第一阶段这两个时段。[80]除了孪生镜头,电影特技借重特技摄影之处多多。卜万苍早在1924年就曾专文探讨过“幻景之摄法”,罗列出种种幻景,如“演者在剧中做梦或鬼;他所梦见的人,忽然从同一张画中显出来,或看见他的身体慢慢隐去”。[81]同年程步高在《电影摄制论》中对特技摄影也有所涉及。[82]随着神怪武侠片的热映,特技摄影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吸睛”秘技,诸如“缩小、放大、……幻变等,皆出摄影之巧技”[83]。武侠片多飞檐走壁的镜头,实由二次摄影组接而成,“先摄纵身时之神气,既摄纵身后由地登墙檐之情景,由墙檐跳至内墙,设其墙不甚高,则稍有胆力者,即可奋身一跃而下,摄影者可推远其摄影机”,至其可见侠士跃下地之距离为合度云云。[84]

在二三十年代,董克毅当仁不让地站在了中国特技摄影的前列。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董克毅的钻研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所在的明星公司实在是引领神怪武侠片热的始作俑者。明星公司投拍《火烧红莲寺》,因“剑侠们要乘着剑兴、腾云驾雾似地御风而行”,就非特技拍摄不可。董克毅“翻了许多资料,在一本美国杂志上看到有这种摄影法。但书上只写些化学名词,并无具体作法。他只好凭着想象用土法子试验,终于想出了空中飞人的拍摄法”。《火烧红莲寺》大卖,明星一口气连拍了18集[85],这极大地刺激了董克毅对特技摄影的研发。除了多次曝光合成技巧,摄影技巧的特技还有中途停拍技术、倒放技术、逐格拍摄技术、镜头透视技术、摄影运动控制技术、背景色差拍摄技术,以及照片合成技术等。[86]此外,就是与布景师通力合作,采取绘画接顶、模型接顶等幻摄法,以及在卡通师主导下的卡通特 技 法。

受时风的影响,就连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古装片《西厢记》(民新影片公司1927,梁林光摄影),也有了张生手持一丈多长的大笔,与手执大刀的孙飞虎对战的武打场面。《西厢记》原本宣扬以文克武的“笔尖儿横扫五千人”一句,在此幻化为张生梦中骑大笔追击孙飞虎的镜头。张生“空中飞人”的镜头,也是采用多次曝光的特技方法拍摄而成。类似特技摄影在当年手摇驱动的技术条件下,无论是倒片长度、手摇速度还是曝光控制,有一稍不协同就不能成功[87],极大地考验着摄影师的 功 力。

中外电影的积极实践,加速电影特技文化的传播与探讨。除了前文提及的卜万苍、程步高、凤昔醉等文,1928年奚行发表了《我国已用过的几种幻异摄影术》,梳理出变化、复印法(包括云、海水、神突出现,字忽现于景上等)、飞檐走壁、空中飞舞、玩具自动、水中跳出等六类奇幻镜头[88];同年沈小瑟接连发表《电影幻摄法》《再论电影幻摄法》,将美国科学杂志披露的海底、死光、风暴、地狱、空战、巨兽等奇异电影场景的拍摄法推荐给国同读者[89],并着重介绍了6种特技摄影法:重摄法、停止摄法、重印法、玻璃片摄法、模型摄法、减慢摄法[90]。同时期相关内容写入陈天的《初级电影学》。[91]至上海日据时期,电影界又曾经成系统地向大众揭秘电影特技,理应已是中国电影人所掌握。其中“由了摄影技巧所发生的秘密”主要有:中止摄影、局部摄影、微速度摄影、高速度摄影、倒转摄影、二重重露和二重冲晒、溶明溶暗、划过[92];“在摄影机上使用特殊机具的技法”主要有:锁钥孔的罩子、一人两角;其他镜头幻术还有:在天顶板上爬伏的人(实为俯拍),水中摄影[93]

类似拆穿西洋镜的文章在解放初也曾出现过,这更应视为对中国近代电影特技的总结。不过,特技影像的传奇并没有就此终结,特技表现因事而变,特技手段与时俱进。电影特技制造了大量的奇观影像,摄影师依旧在此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