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电影与美术的新兴职业人
伴随电影业与商业美术在上海的兴盛,不仅引领了时尚文化,同时也得到社会风尚的助推,由此产生的诸多相关新兴职业,标志着电影与美术的文化产业化达到相当的程度。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布景美工、化妆师、服装师、灯光师、卡通片工作者,以及影院经营者、电影海报绘制者、电影广告、影评家,等等,各擅胜场,各显神通。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美术人入行电影界就业,由此促成电影与美术的深度交融。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术人加入电影界,电影美术人群体由此形成。该群体之所以集聚于上海,除了前文所述的远东大都会兼中国影都、电影时尚文化圈等重要原因之外,还缘于上海新兴的美术教育走在了前列,近代上海隆起美术教育人才高地。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发展,在上海有着突出的体现。西方教会在华开展的西方美术教育,清末民初的美术留学生、进步学者创办的各类美术学校、师范院校,在申城交集汇聚。相较中国传统画院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新兴的美术教育总体上采取“中西兼学、博采众长”的教学原则。这其中西画教学的输入,对于推动中国美术的近代化至关紧要。而此事的重要影响源不得不追溯到徐悲鸿比喻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土山湾画馆。上海开埠不久,西方传教士在徐家汇土山湾设育婴堂,培养孤儿学习西方美术,张聿光、徐咏青等美术名家皆出自此门,影响深远。此外,必须提及的是“在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的周湘,据晚近研究,他并非徐悲鸿所说的是“土山湾”“陶冶”之画家,而是有过专程赴欧学习西画的经历。周湘办学始于1909年创办的图画专门学校,在十余年间又先后创办图画速成科、上海油画院、中西图画函授学堂、背景画传习所、西法绘像补习科、西法油画传习所和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后改称中华美术大学),曾在周氏创办的背景画传习所或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学习的乌始光、刘海粟、丁悚等人,后于1912年创办了图画美术院,即1930年改名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方便行文,下文简称为上海 美专)。[71]
上海美专的创办,得益于教育部在1912年10月颁布的《专门学校令》。该令条文专门提到了“美术专门学校”,且允许“私人或私法人筹集经费”建校,称之为“私立专门学校”,与“公立专门学校”相区别,但无论是“公立私立专门学校之设立、变更、废止,均须呈报教育总长得其认可”,可见同等重视。此法规一出,刺激私立美术专业学校的纷起建立。上海美专抢占先机,于法规出台不久后即行成立。继其后,1918年6月,上海神州女学设立图画专修科;1919年秋,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以私人财力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师范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翌年正式成立;1920年,成立上海艺术大学;1922年,颜文梁创办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迁来上海续办,后改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沪校;1925年冬,陈望道、丁衍镛等创办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同年,匡互生、丰子恺等人创办成立上海立达学园美术科;1926年,潘天寿、张聿光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私立上海艺专成立。此外,沪上高校多有开设美术课程的。比如,1922年创建的上海大学,设有美术科。丰子恺也曾在复旦大学教授美术。此外,大型文化机构也能提供美术学习机会。比如,颜文梁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图画家那里学习的西洋画。[72],[73]商务印书馆还为万籁鸣聘请了外籍美术教师。
在上海美术人才培养方面,以办学时间之长、人才涌现之多、代表人物之权重等来衡量,不得不首推上海美专。该校办学时间跨度大,可谓桃李满天下,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身电影界,涉足表演、布景、摄影、编导、卡通等诸多领域。一份该校统计制表的“历届毕业生社会服务状况比较图(截至1937年)”显示,到1937年上海美专毕业生进“电影界”工作的当在50人以上。[74]上海美专生进电影界的脚步并没有就此终止,在电影界从业的上海美专人理应更多。
由于相关文献阙如,完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已不可能。然而,在电影界崭露头角的人物的求学经历大体还是踪迹可寻。综合多种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史料,我们大体钩沉出中国近代电影界的上海美专人群体,按姓氏声母的英文字母顺序罗列如下:

图1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届毕业生社会服务状况比较图(截至1937年)
表1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届毕业生社会服务状况比较表(截至1937年)

资料来源:马海平:《图说上海美专》,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马海平:《上海美专名人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建华:《民国名流与上海美专》,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宫林:《中国电影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396页整理。
在参考上述成果的基础上,补充顾梦鹤、李英、朱德熊的信息。
上表暂未将曾在上海美专任教的张聿光、欧阳予倩、陈秋草、张光宇等列入(该校高校生马徐维邦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外未列入表内的还有柯灵、赵清阁、陈家枢等上海美专生,因为他们“触电”主要是从事电影编剧与电影期刊摄影工作,与其专业擅长离得稍远。
除了上海美专,还有其他沪上美术学校为中国影都输送艺术人才,再加上自学美术成才者,以及各地涌入申城的美术人以电影为业者,共同组成了颇为可观的电影美术人群体。他们在电影界从业不仅限于特定的美术岗位,更是将美术意识贯注于电影摄制活动中去。作为新兴的职业电影人,汇聚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