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意识“关不住”
具有美术才华的近代中国导演绝不止上述,特别是像裘芑香、王次龙这样钻研美术,受过布景历练,拍片众多,且形成个人风格的导演,理应加以个案研究。但因文献阙如,最关键的是缺少其美术才能展现于影片的相关史料,无以分析他们的特点。以下另就中国近代电影的绘画题材与擅绘导演的关联作一专门考察,绘画与电影原本就是电影绘画理论的一个有趣话题,可借以探索创作者的艺术心理。而电影美术人扎堆创作的《关不住的春光》,更是不容轻忽的历史样本,透露出生气郁勃的画家意识。
纵览中国近代电影,涉及绘画题材的电影为数并不算多。但如果以新中国的相关电影出品为参照系,那么,中国近代电影以画家为主角和重要配角的电影却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近代相关电影有着共同点,即以表现同时代的画家为主。分析钩沉而得的37部相关影片,不难发现该编导群体与电影美术人群体有着较大面积的重叠部分。
但杜宇位居绘画电影创作数量之首,似乎并不出人意料。事实上,他是以画家为主角的电影的开创者。除了《海誓》,他编导的相关影片还有《重返故乡》《金钢钻》《卢鬓花》《画室奇案》《清白》,共计6部之多,或编导合一或以导演为主,此类影片尤能反映身为画家的他进入电影圈的艺术积累与创作灵感。电影美术人群体编导的绘画题材电影:马徐维邦编导的《情场怪人》,孙瑜编导的《野玫瑰》,沈西苓编导的《船家女》,吴永刚编导的《迎春曲》,孙敏编剧的《粉红色的炸弹》;还有欧阳予倩的《天涯歌女》,在影片中他既是编导,又饰演画家。此类影片中的画家角色设置并非可有可无,更重要的是它折射了电影美术人对画家身份的一丝留恋。沈西苓创作《船家女》起因是听说了一个西湖船家女子的凄惨命运,既是伤感又很是自愧,于是编织了铁儿与阿玲的故事,他自述道:“我又将我的心灵的善恶面,分析成两个的不同的男性。我把我的善性,创造了一个高占非饰的工人的性格;我又将我的恶性分给了孙敏、孙敬饰的阔少”[191],事实上沈西苓还顺势将自己原有的画人身份分给了孙敏。此类情形还有马徐维邦将《情场怪人》的男主角设定为画家;孙敏编剧的《粉红色的炸弹》中那个以画家身份作掩护的特工;又,《迎春曲》结局显然是挪用了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的结尾,此片既是出于吴永刚之手,这中西影响的偶然性中又多了一重必然。
余下的25部影片,也蕴藏着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紧跟但杜宇《海誓》之后推出《大义灭亲》的任彭年,曾跟随美商来华电影队学习电影拍摄知识[192],摄影关联美术,并不生分。编导《女财神》的吴村,属于“编外”的电影美术人。《摘星之女》编剧侯曜原是文艺青年,前此创作的话剧剧本就有男生擅绘的情节。[193]多次拍摄包含绘画内容影片的编导,也有的是:导演《战功》的徐欣夫,后又执导了《粉红色的炸弹》;《真爱》的编导陈天,后又导演了《航空大侠》;编导《马振华》的朱瘦菊,后又为《情欲宝鉴》的编剧;而执导《情欲宝鉴》的李萍倩,后又编导了《三姊妹》;编导《为国争光》的姜起凤,还编导了《美人魂前集》;编导《香江歌女》的孙敬,还编导了《泪洒相思地》;编导相关电影最多的是程步高,他为《乡姑娘》编剧,后还执导了《爱人的血》《浪漫女子》《窗上人影》《满江红》,仅比但杜宇少一部。此外,朱石麟、岳枫、吴文超、杨小仲、屠光启等名导也各有涉及。这些编导是否有过学画的经历,现在无从查考。[194]但是,他们拍摄绘画电影的热情不应低估,特别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其编导的影片中出现绘画元素,就绝非偶然。这些相关影片说明画家题材在当时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创作者内心的喜好。在此陪衬下,电影美术人创作相关电影的画家意识也就愈显真 切。
除编导绘画题材影片之外,电影美术人还曾扎堆进行过的一次电影创作经历,创作过程中自然较多地贯注了画家意识,这便是1948年11月昆仑推出的《关不住的春光》。该片是欧阳予倩在抗战胜利后编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当时他刚从大后方回到上海一文不名,作此剧本为昆仑影业公司接受,总算勉强安下了家。影片讲述一个擅长唱歌的文艺女青年梅春丽在抗战时期因体弱暂时退出战地歌咏队,与吴警之相遇,后二人结合。不料所遇非人,吴警之投机牟利,又有流氓习气,一心想独占年轻貌美的梅春丽,作为他投机的资本,不许妻子与过去的朋友接触。梅春丽决意与吴警之离婚,却被禁闭在郊外的别墅里。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趁雷雨之夜逃到了姐夫的农场。在农作物展览会开幕的那天,吴警之带人来想绑走梅春丽,因此发生了一场斗殴。流氓恶棍终于被打跑,梅春丽又回到了她的艺术生活,回到了广大人群中来。[195]
就剧本内容而言,《关不住的春光》与绘画毫无干系,称不上是绘画电影。欧阳予倩通过这个剧本旨在说明“要求解放的进步思想和春光一样,绝不是铁门所关得住的”。其编剧意趣在于他的戏剧癖,他原本在结尾如此设计:“春丽演一出戏叫《战斗的春神》:开幕那天,吴警之带了一班流氓去捣乱,引起了公愤,被群众把他赶走。”只因“戏中戏很容易把片子弄得拖沓,便改成吴警之带着人到农场想抢回春丽的情节。这样觉得好办一些,也似乎干脆一些,但也不免觉得多少有点生硬”[196]。关键在于接拍该剧本的是一班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电影美术人:徐韬、王为一、赵丹、韩尚义,以及在戏剧美术实践和电影拍摄工作中成就自我的朱今 明。
徐韬、王为一、赵丹是上海美专同学,韩尚义曾是该校的暑期进修生。1947年9月1日出版的《昆仑影讯》报道,赵丹加入昆仑,亦导亦演,筹拍《关不住的春光》[197],可见正是赵丹最先接拍该片的。很快,赵丹的美专同学徐韬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98]接着,便是王为一、朱今明亮相,人们《关不住的春光》的创作核心人员有着在新疆一起被盛世才囚禁迫害的共同经历。[199]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男演员,或者也可以说赵丹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于表演,原本是第一导演的他最终成了男一号,演了个大反派,而王为一、徐韬承担起导演的职责,他们刚分别做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副导演。朱今明任摄影师。朱今明是赵丹的同乡好友,从小一起搞小小剧社。他虽没受过美术专业训练,却一直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中摸爬滚打,数遭国民党当局逮捕,1934年夏出狱后,经赵丹介绍进明星公司学习摄影[200],同时继续在左翼戏剧实践中探索舞台装置和照明工作艺术,因其成功的实践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舞台照明美术家。[201]担任《关不住的春光》的摄影,是他在抗战胜利后成为摄影师的第四部作品,初试身手的《遥远的爱》让带他的老前辈吴蔚云大加赞赏,力荐他独立担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拍摄工作。[202]该片让观众为“国产电影骄傲”,称赞摄影“画面的清晰美丽”“角度灵活自然”[203],谁都想不到该片是用仅有一只镜头的老式贝尔浩摄影机完成,所用胶片都是过期的。朱今明由此脱颖而出,炙手可热,在拍摄《万家灯火》的当口,仍抽出精力来帮助有着共同炼狱经历的“难友”一起创作。
冒着酷暑高温,《关不住的春光》的拍摄工作“紧张不弛”,据当时报道,演员“赵丹、王人美几至废寝忘食”,“导演由徐韬、王为一两人合作,为保持昆仑已往之荣,故工作十分卖力”。[204]朱今明因拍摄《万家灯火》紧张,不能全情投入,只是掌镜了《垦春泥》歌舞大场面的拍摄[205],全片摄影由吴蔚云承担。由于正、副导演都是学美术出身,“学画之后就懂了构图、色彩”,诚如王为一所言,“比如构图,我知道两个人站在那,怎么站好看,三个、四个、五个人怎么安排,怎么找准重心、立体的感觉”。色彩看似与黑白片无关,其实“黑白片也有光影的明暗,制造气氛的技巧”。[206]如此导演素质与资深摄影师合作,势必然大增电影摄影的美术特色。当影片若干镜头“春光乍泄”之际,媒体因制作团队的美专背景而颇为看好该片的艺术性:“在摄制中的《关不住的春光》,是美术家徐韬、王为一两人联合导演的杰作,和男主角赵丹,都是上海美专高材生,将来该片公映,画面上绮丽的构图,定将使粗制滥造的导演们见了惭愧煞也。”[207]
《关不住的春光》画面确实讲究,光影浮动,观众如入连绵不绝的画廊,从不同视角饱览黑白美图,却又是墨分五彩、气象万千。但是,故事情节不够精彩,思想性与艺术性存在令人缺憾的张力,吴警之对爱妻的狭私,很可能被看成是一种变态性心理在作怪,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影像叙事对应不起来;吸引普通大众的可看点实在太少,特别是女主演王人美的形象气质距离女主角的美丽多情有着相当的差距,这完全可能是致命伤。总之,该片营业成绩并不佳[208],在电影艺术史上的地位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或许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美术人结伙在电影界进行的一次集体创作,画家意识在大银幕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电影有它自身的成功逻辑。
【注释】
[1]《时代电影》第2年6月号(1937年5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页。
[2]欧阳予倩:《导演法》,《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
[3]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明星月报》第1卷第1期(1933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页。
[4]孙瑜:《电影导演论》,《青青电影》第2卷第1期(1935年,阮玲玉之丧特辑),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页。
[5]任矜苹:《导演但杜宇》,《晨星》第4期(1924年),转引自王海洲:《论史东山的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学院199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6页。
[6]许幸之:《实现了一个幼年的梦》,《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1935年6月1日),冯沛龄编:《电通半月画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6页。
[7]许幸之:《绘画与电影》,《电影·演剧》第1期(1935年7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7页。
[8]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9]漆宗羲:《南国微音》,《明星月报》第1卷第5期(1933年9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页。
[10]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明星月报》第1卷第1期(1933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页。
[11]许幸之:《实现了一个幼年的梦》,《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1935年6月1日),冯沛龄编:《电通半月画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6页。
[12]周剑云:《小情人与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紫罗兰》第1卷第12号(1926年5月2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页。
[13]《明星特刊》第27期(1927年11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14]未名:《电影插话》,《联华画报》第5卷第12期(1935年6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15]周斌:《论柯灵的电影剧本创作——纪念柯灵百年诞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79—80页。
[16]高天星、高黛英、陈阜东:《赵清阁文艺生涯年谱》,《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3期,第199—200、206页。
[17]宫浩宇:《沈凤威在沦陷时期的电影理论研究及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第4期,第147页。
[18]沈凤威:《理论·实际·与学习—— 一个电影学徒的自白》,《上海影坛》(1944年12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页。
[19]陈同艺、谭宝全:《一位有追求的电影艺术家——记著名电影导演吴永刚》,陈同艺等:《影事春秋(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20]宋泽双:《赤子之心长不泯:吴永刚的电影世界》,西南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21]《导演先生收徒弟》,《中国艺坛画报》第7号(1939年6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22]陆逢新:《阮黎合作的“神女”》,《联华画报》第4卷第24期(1934年12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23]《评〈神女〉》,《电声》第3卷第49期(1934年12月2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24]《沈西苓初进明星时》,《电声》第6年第16期(1937年4月23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页。
[25]《在摄影场里导演与演员们》,《青青电影》第4年第1期(1939年4月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26]章泯:《演员的表演之统一性》,《青青电影》第1卷第11期(1935年2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27]洛塔:《银幕画面的构图》,詹祥译,《联华画报》第7卷第2期(1936年2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页。
[28]《画面的构图在银幕上》,《青青电影》第4年第23期(1939年9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又,《画面的构图在银幕上的重要性》,《青青电影》第5年第7期(1940年2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90页。
[29]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明星月报》第1卷第1期(1933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页。
[30]孙瑜:《电影导演论》,《青青电影》第2卷第2期(1935年5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31]徐怀沙:《沈西苓及其电影创作活动》,《中国电影》1958年第1期,第79页。
[32]王为一:《悼念蔡楚生同志》,新华月报资料室编:《泪雨集(乙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424页。
[33]韩尚义:《我与蔡楚生同志》,《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年印,第80—81页。
[34]孙瑜:《电影导演论》,《青青电影》第2卷第2期(1935年5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页。
[35]欧阳予倩:《导演法》,《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
[36]吕嘉:《谈画面组合》,《上海影坛》第1卷第12期(1944年10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页。
[37]欧阳予倩:《导演法》,《电影月报》第1期(1928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0—41页。
[38]凤子主编:《欧阳予倩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52页。
[39]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5页。
[40]陈维:《访:千千万万观众所热烈崇拜的马徐维邦先生》,《新影坛》第3卷第5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7页。
[41]许幸之:《电影导演的资格》,《时代电影》第2年6月号(1937年5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210页。
[42]许幸之:《电影导演的资格》,《时代电影》第2年6月号(1937年5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页。
[43]《画面的构图在银幕上》,《青青电影》第4年第23期(1939年9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
[44]《上海影戏公司》,《电影杂志》第1卷第13号,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0页。
[45][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203页。
[46]李濯缨:《论绘画元素与电影语言的共通点》,四川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49页。
[47]李道新:《以戈达尔为例从“电影建筑”到“电影绘画”》,《美术观察》2013年第1期,第9—10页。
[48][苏]格洛夫尼亚等:《苏联电影中的摄影术》,凌集译,电影艺术编译社编辑,1956年版,第16—33页。
[49]《追念吴永刚》,范国华编:《影剧人物轶闻》,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页。
[50]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10页。
[51]李道新:《但杜宇大事年表》,《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第29页。下文所列但氏电影作品以此为依据。
[52]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53]倚虹:《评〈重返故乡〉影片》,《上海画报》第13期(1925年7月),转引自李道新:《融画入影与哲理探寻——但杜宇电影“美”的表现及其历史贡献》,《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第27页。
[54]《上海影戏公司告》,《明星特刊》第22期(1927年11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55]舞雨:《卢鬓花小记》,《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56]赓夔:《电影小说〈万丈魔〉》,《电影月报》第7期(1928年10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57]碧梧:《看〈金钢钻〉试映后》,《电影月报》第9期(1929年2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3页。
[58]张碧梧:《〈飞行大盗〉出色惊人》,《新银星》第15期(1929年10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2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
[59]《影戏杂志》第2卷第2号(1931年10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
[60]李道新:《融画入影与哲理探寻——但杜宇电影“美”的表现及其历史贡献》,《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第24页。
[61]宇:《裸体美人》,《申报》1916年2月18日,吴方正疑此文出自但杜宇之手,参见陈建华:《从影迷到银幕情缘:但杜宇、殷明珠与早期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1期,第11页。
[62]《从交际花到老板娘的殷明珠》,《电声》第7年第14期(1938年5月2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0页。
[63]冷气:《女明星肉的代价》,《电声》第3卷第38期(1934年10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页。
[64]陈建华:《从影迷到银幕情缘:但杜宇、殷明珠与早期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1期,第18页。
[65]《观〈盘丝洞〉之后》,《北洋画报》总第65期(1927年2月6日),转引自李镇:《别有“洞”天:1927年神怪片〈盘丝洞〉的历史及解读》,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盘丝洞1927》,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98页。
[66]李道新:《融画入影与哲理探寻——但杜宇电影“美”的表现及其历史贡献》,《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第29页。
[67]金太璞:《观东方夜谭后》,《影戏生活》第1卷第37期(1931年),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68]李淞耘:《国片复兴声浪中的几个基础问题》,《影戏杂志》第2卷第3号(1932年),转引自李道新:《融画入影与哲理探寻——但杜宇电影“美”的表现及其历史贡献》,《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第29页。
[69]《青青电影》第2卷第9期(1935年11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8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4页。
[70]《电声》第4卷第21期(1935年5月2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页。
[71]史东山:《我如何入此门中》,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21页。
[72]沙基:《〈奋斗〉导演史东山》(1934),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73]《史东山喜绘裸体女像》,《电声》第8年第35期(1939年8月18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74]卧薪:《风骚明星韩云珍》,《影戏生活》第1卷第8期(1931年3月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页。
[75]《影戏生活》第1卷第23期(1931年6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
[76]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 525页。
[77]张赤枫:《逃情的哥哥》,《影戏杂志》第1卷第9号(1930年8月3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3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页。
[78]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 529页。
[79]舒晓鸣:《史东山的早期电影创作与“唯美主义”》,《电影艺术》1996年第4期,第59—63页。
[80]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1页。
[81]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页。
[82]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58页。
[83]王海洲:《论史东山的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学院199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6—67页。
[84]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85]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上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81—582页。
[86]郑伟芬、黄宝富:《试论中国的浪漫主义电影的基本模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14—115页。
[87]念之:《田汉印象记》,杨里昂等编:《另类的快意:民国文坛奇男子》,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页。
[88]石川:《孙瑜生平与创作年表》,《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第67页。
[89]孙瑜:《孙瑜自述》,《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第56页。
[90]孙瑜:《我可以接受这“诗人的桂冠”吗?》,《联华画报》第3卷第3期(1934年1月1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页。
[91]孙瑜:《银海泛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4—75、96页。
[92]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艺术类》上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187页。
[93]邹佩耕:《诗意的抗争——孙瑜的电影创作》,西南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94]凌鹤:《孙瑜论》,《中华图画杂志》第45期(1936年8月),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95]张向华编:《田汉年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96]流冰:《〈风云儿女〉(评二)》,《晨报·每日电影》1935年5月,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522页。
[97]许幸之:《〈风云儿女〉的自我批评》,《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1935年6月1日),冯沛龄编:《电通半月画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98]王永芳、姜洪涛:《在华发行外国影片目录(1896—1924)》,香港:中国电影学会编辑:《中国电影研究》1983年第1期,第271页。转引自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电影艺术》2007年第2期,第29页。
[99]耿春晓:《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内地恐怖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
[100]张伟:《纸上观影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101]《恐怖导演马徐维邦从事导演史》,《大众影讯》第1卷第21期(1940年11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
[102]陈明勋:《赚人热泪的刁刘氏》,《青青电影》第5年第41期(1940年11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103]《布景设计名家陈明勋氏与小明星严凤凰合影》,《青青电影》第4年第28期(1939年10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104]夏小兵:《恐怖电影中的身体意象及其审美意义》,浙江师范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105]《跟镜头》,《影迷周报》1935年11月3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68—269页。
[106]《银色头衔》,《青青电影》第5年第26期(1940年7月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107]《谈瑛之恐怖化装,有令人不寒而栗的魅力!》,《新华画报》第4年第8期(1939年8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6页。
[108]《火中莲》,《上海影坛》第2卷第1期(1944年11月1日),第187页。
[109]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110]《大众影讯》第2卷第2期(1941年7月1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111]《大众影讯》第2卷第11期(1941年9月2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
[112]邓文淑:《恐怖电影的“恐怖感”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7—29页。
[113]洪潇楠:《华语恐怖电影研究》,吉林大学2014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114]菲哥:《冷月诗魂》,《新华画报》第3年第1号(1938年10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283页。
[115]吴永刚:《论电影布景》,《联华画报》第5卷第5期(1935年3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
[116]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173页。
[117]老赵:《从影日历》,《联华画报》第5卷第11期(1935年6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页。
[118]《秋海棠》,《新影坛》第2卷第1期(1943年10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119]《青青电影》第5年第27期(1940年7月9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120]《恐怖导演马徐维邦从事导演史》,《大众影讯》第1卷第21期,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
[121]秦瘦鸥:《我所见的马徐维邦》,《新影坛》第2卷第1期(1943年10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
[122]《联华画报》第6卷第12期(1935年12月1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7页。
[123]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124]转引自郑健健:《新华影业公司研究(1934—1942)》,复旦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第59页。
[125]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电影艺术》2007年第2期,第33页。
[126]《新华将开拍夜半歌声续集》,《青青电影》第4年第40期(1940年1月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1页。
[127]《麻疯女奇缘(电影剧本)》,《新华画报》第4年第4期(1939年4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128]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129]连秀凤:《曾经沧海难为水——剖析吴永刚的电影美学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130]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131]蔡洪声:《蔡楚生生平与创作年表》,《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第35—36页。
[132]夏衍:《夏衍杂文随笔集》,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53页。
[133]苏凤:《关于沈西苓先生和〈女性的呐喊〉》,《晨报》1933年4月15日,转引自薛峰:《导演、文人、斗士:沈西苓的影剧人生》,《电影艺术》2014年第3期,第133页。
[134]汤晓丹:《路边拾零》,《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年印,第20页。
[135]朱瑛:《中国电影史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7页。
[136]薛峰:《导演、文人、斗士:沈西苓的影剧人生》,《电影艺术》2014年第3期,第132—137页。
[137]吴蔚云口述:《摄影机旁忆往昔》,杨代琇、陈杰记录整理,《上海电影史料》第2、3合辑,上海: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3年5月印,第181页。
[138]王凡:《司徒慧敏生平大事记》,《当代电影》2010年第7期,第34页。
[139]汤晓丹、蓝为洁:《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40]汤晓丹:《路边拾零》,《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年印,第9—11、13、17—18、21页。
[141]汤晓丹:《路边拾零》,《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年印,第21—24、27—30、33—38页。
[142]汤晓丹、蓝为洁:《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7页。
[143]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144]王人美口述:《我的成名与不幸》,解波整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145、146—147、189页。
[145]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146]宋泽双:《赤子之心长不泯:吴永刚的电影世界》,西南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8—34页。
[147]高小健:《吴永刚生平与创作年表》,《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第71页。
[148]李今:《从“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之争看新感觉派的文艺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第158页。
[149]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843—845页。
[150]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151]连秀凤:《曾经沧海难为水——剖析吴永刚的电影美学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5—57、28页。
[152]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153]《华南名导演汤晓丹将来沪》,《青青电影》第5年第36期(1940年9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7页。
[154]蔡楚生:《会客室中》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267页。
[155]《艺谈偶记》转引自蔡洪声:《蔡楚生的创作道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156]蔡洪声:《蔡楚生的创作道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117页。
[157]普特符金:《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下编,黄子布、席耐芳编译,姚苏凤校阅,上海:晨报社1933年2月出版,第53—55页。
[158]蔡楚生著,木艺、方声编:《蔡楚生选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159]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219—220页。
[160]Karl Freund:《电影Montage理论之来源》,莫美译,《时代电影》第8期(1935年4月),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27页。
[161]马小敏:《论沈西苓电影中的现实关怀与艺术探求》,《当代电影》2014年第5期,第188页。
[162]《创作四题》,蔡洪声:《蔡楚生的创作道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163]司徒慧敏:《〈自由神〉产后》,《电通画报》1935年第5期,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百年司徒慧敏——司徒慧敏诞辰百年图文纪念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164]凌鹤:《应云卫论》,《中华图画杂志》第49期(1936年12月),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514页。
[165]马小敏:《论沈西苓电影中的现实关怀与艺术探求》,《当代电影》2014年第5期,第188页。
[166]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4页。
[167]叶蒂:《评〈壮志凌云〉》(《新华画报》1937年第2期),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页。
[168]吴永刚:《纪念冼星海同志》,上海纪念聂耳逝世廿周年、星海逝世十周年音乐会筹备委员会编印:《聂耳、冼星海纪念文选(校订本)》第1集,上海:1955年印,第124—125页。
[169]陈先柄:《夏之秋纪念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4年版,第63页。
[170]李楠:《影视声音造型的纪实化美学建构》,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
[171]罗罗:《中国名制片公司之动态》,《电影画报》第30期(1936年6月1日),转引自孙绍谊:《流行时尚与易装扮演“化身姑娘”的沪港行旅》,《上海文化》2013年第3期,第69页。
[172]后三集分别为:《化身姑娘续集》(1937年1月1日)、《三集化身姑娘》(1939年7月1日)、《四集化身姑娘》(1939年8月9日),均由方沛霖执导。
[173]《布景师做导演》,《电声》第4卷第50期(1935年12月13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5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6页。
[174]尹鹏飞:《沦陷时期上海电影初探(1941—1945)》,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4—28页。
[175]《一代名导演方沛霖先生罹难》,《青青电影》第17年第1期(1949年1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
[176]马思帆:《方沛霖是怎样红起来的》,《青青电影》第16年第26期(1948年8月2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
[177]周艺、饶曙光:《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第125—128页。
[178]《方沛霖先生从影略传》,《青青电影》第17年第1期(1949年1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179]《布景导演》,《电声》第7年第45期(1938年12月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6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
[180]琳:《方沛霖考究布景!》,《大众影讯》第3卷第13期(1942年10月17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181]据报道,《武则天》很多布景在搭置前,皆由方沛霖亲手绘制。《方沛霖的杰作》,《电影世界》第1卷创刊号(1939年5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3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182]罗浮:《〈万世流芳〉开拍花絮》,《新影坛》创刊号(1942年11月14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183]《职员表》,《新影坛》第3期(1943年1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07页。
[184]《中日合作〈春江遗恨〉》,《大众影讯》第4年第29期(1944年2月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2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80页。
[185]周艺、饶曙光:《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第128页。
[186]《方沛霖新作鸾凤和鸣》,《华影周刊》第27期(1943年12月22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187]耳:《关于“普天同庆”》,《新影坛》第6期(1943年4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67页。
[188]周艺、饶曙光:《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第129—130页。
[189]周艺、饶曙光:《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第130—131页。
[190]《银色小新闻》,《电影话剧》第21期(1949年1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191]沈西苓:《〈船家女〉作者自述》,《明星》第3卷第4期(1935年),转引自薛峰:《导演、文人、斗士:沈西苓的影剧人生》,《电影艺术》2014年第3期,第134页。
[192]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大东书局1927年版,第1页。
[193]侯曜:《复活的玫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6页。
[194]除了做过摄影师的导演,据严次平报道,李萍倩“他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就喜欢玩弄照相。”也算是与美术有点缘分。严次平:《李萍倩先生成功史》,《青青电影》第4年第10期(1939年6月6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9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95]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40—42页。
[196]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42页。
[197]《昆仑影讯》第3号(1947年9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198]《昆仑影讯》第11号(1948年1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页。
[199]《昆仑影讯》第15号(1948年4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
[200]钦鸿:《赵丹、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综合年表(1915—1937)》,《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40页。
[201]宛儿:《历经苦难 痴心不改——电影艺术家朱今明传略》,《电影创作》1997年第1期。
[202]李晨声:《杰出的电影摄影大师朱今明》,《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第79页。
[203]《昆仑影讯》第6号(1947年11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页。
[204]《见到想到写到》,《电影杂志》第21期(1948年8月1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5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95页。
[205]于伶著、杨国还编:《于伶戏剧电影散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206]李镇:《王为一访谈录》,《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第99页。
[207]《〈关不住的春光〉三个画面》,《青青电影》第16年第29期(1948年9月15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0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04页。
[208]《〈关不住的春光〉并未经修剪》,《影剧天地》第5期(1949年1月10日),上海图书馆编:《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第16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