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念的内涵分析
二、文化概念的内涵分析
1.文化的“生活方式”的含义
既然“文化”是人类的任何能力和习惯,那么旅游文化、宠物文化、时尚文化、媒介文化、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的含义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旅游、宠物、时尚、媒介、服装、饮食等都是由人创造发明出来的,它们是人类能力的表征,人们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它们自己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因此它们都是“文化”。另外,这些文化一旦成熟以后,它们又会“自然生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逻辑,这个逻辑反过来会左右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行为。比如,人类因为需要交流,所以发明创造了各种语言,语言成熟之后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但是,语言的成熟也就意味着语言文化系统的独立和某种意义上对人的霸权:任何人如果要想在某一个民族环境中自由交流,都必须首先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并且往往会自然形成这种语言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再比如,人类出于御寒、体面、追求美等需求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一旦某一种服饰文化成熟起来,它就会要求人们遵循它的文化规则。这里蕴含着文化的第一个含义,即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雷蒙德·威廉斯说的那样:“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从这样一个定义出发,文化分析就是阐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种特殊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10]
2.文化的“理想化”的含义
既然文化首先意味着教化,那么,对于学习它的人来说,文化就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或者说,对于具体的个体的人来说,它具有一种优越性。那么这种优越性是从何而来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蕴含着文化的第二个含义:文化不仅仅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且文化的创作中包含着人类的价值倾向,即文化总是“理想的”。“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如果这个定义能被接受,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的价值的发现和描写。”[11]
人类的创造活动总是寄托着更美好的目标和理想,所以,任何创造的产物都是为了实现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都有价值层面的含义,一个东西一旦成为文化,那么它就承载了“理想、高尚”等价值内涵。衣服如果仅仅是衣服(而不是文化),那么它就只拥有御寒、遮体等功能。衣服如果发展成服装文化,它就一定蕴含着特定时代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比如,20世纪60年代欧美“垮掉的一代”年轻人,他们故意穿一些奇装异服,在身体上装饰一些奇怪的饰品,这些服饰不仅仅具备物质的功能,更是寄托着那个时代年轻人对主流社会文化“反叛”的理念,寄托着他们作为“垮掉的一代”的那种“垮掉”的信念。
正因为文化的这种含义,导致文化对于身在其中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逐步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一旦一种文化业已形成,那么它必然又会对人产生价值观的引导,文化的观念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努力奋斗的方向。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社会化的需求以外,更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个自我实现的依据就是人生活的周遭的文化。就像席勒分析的那样:“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都潜在地、规定性地包含一个理想的人、一个人的原型,而且,通过他所有不断变化的表现形式,与这一理想不变的统一保持和谐,这是他毕生的任务。”[12]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对一个人潜在的要求是他一生无法逃脱的宿命,因为围绕在他生命周围的业已形成的文化会对他形成一种先验的“霸权”。
这种“霸权”首先通过所谓的“高级文化”来完成。如前所述,文化一旦形成以后,它往往会具有一种带有“优越感”的独立性。因为文化的系统往往是一个比现实世界理想得多的世界,它不是按照现实的逻辑来完成的,而是按照理想的逻辑来完成的。它要解答的问题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要给出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答案。所以,“作为高级文化的文化概念,包括心灵、双手以及想象力的创造物,它们一起被黑格尔称为绝对精神: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神学、哲学以及——在19世纪——科学。‘高级’一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与思想层面之上的空间。一般认为,一个人如果进入了高级文化的领域,他就会提升自己。高级文化中的‘高级’表明了在此意义上的艺术同形而上学想象的一致性”[13]。所以,高级文化因为自身的“高级”将会使得人们按照它的指向来从事社会实践,并按照它的指向赋予自己生活以价值和意义。同时,掌握高级文化,甚至与高级文化融合就成为了很多人一生的抱负和任务。我们通常会称一个知识水准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高的人“有文化”,而将一个在这两方面相反的人称之为“没文化”,其中就隐含着文化的这个含义。
文化一方面给予人以日常生活上的感觉和享受,另一方面刺激人们产生超拔于现实的理想追求,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这样它就几乎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生活。人类有多丰富,它就有多复杂,无法用一个明确的定义来最终说明它,所以,雷蒙德·威廉斯称它为“感觉的结构”,用“感觉”这种无法用逻辑来证明的范畴来描述文化。他说,文化是“在我们的活动最微妙和最不明确的部分中运作。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感觉的结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它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产生的特殊的现存结果”[14]。将文化表述成感觉,其实就是将文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的精神层面结合起来,它通过感觉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结构。
这种“感觉的结构”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才有活力,这种载体就是一定的社会和这个社会所包含的所有的结构要素,一个时代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文化的复杂性就在这里,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往往拥有太多的文化载体,这导致个人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东西都注定是多元和异质的。所以威廉斯说道:“一代人训练自己的后继者,在社会特征或一般文化模式方面获取尚好的成功,但是,新的一代人将有其自己的感觉的结构,他们的感觉的结构好像并非来自于什么地方。”[15]也就是说,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虽然它们都会有传承,但传承的过程肯定会发生某些变形,因为文化载体的复杂将直接导致人感觉的多元。
3.文化的“文献式”的含义
当一个时代的文化过去,就意味着关于这个时代的感觉的消逝。感觉可以消逝,承载感觉的一些物质的载体却可以用各种方式保存下来,这是文化的第三种含义,即“文献式”的含义。按照这种含义的逻辑,文化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从不同的层面记载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实践的经验和衍发出来的精神思想。那么,文化表现的就是各种典籍、历史建筑以及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各种器具。它们具有时代意义,从它们身上可以追溯一定时代的感觉的结构。
一定的“感觉的结构”的载体,即文化的文献为“文化研究”[16]提供了素材和依据,而且是最主要的素材和依据。我们要研究某一种文化,或者研究文化的某一个部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分析文化的载体开始,从中透析文化的内涵,追溯文化的意义。最典型的就是文本批评,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透视出这样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在这本著作中,她运用一些理论分析了一系列的电影文本,从中阐释相应的文化道理。在第五章里,作者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日本电影《情书》,在对电影情节、结构的阐释过程中,揭示了人类在恋爱当中的一些精神奥秘:人是按照内心的业已形成的镜像来找寻自己的爱人的;人是自恋的,我们爱上的别人其实是我们自己脑海中的幻影。那么,在这个研究过程当中,作者就完成了从电影文本的分析到文化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探索的转换[17]。如果我们将文化研究的分析对象扩大,不仅仅是文化的文本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关于这一文本的制作、接受等等范畴都可以发展成文本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研究的接受对象。就像接受美学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作品被作者创作出来,它仅仅是完成了一半,当它被读者真正阅读接受以后,它才真正被完成了。文化的文本也是如此,它的意义的最终完成是需要通过文化受众的接受才实现的,也只有如此,它才真正地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文化作用。这方面的文化研究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莱恩·昂通过分析不同种族、国家和社会阶层的人士对电视剧《达拉斯》的不同意义上的解读,阐释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人是如何被这种意识形态所引导的。他在这里研究的就不仅是文化的文本,而是包括这个文本的传播和接受。
综上所述,文化的含义恰如雷蒙·威廉斯所界定的包含三种定义:第一种是理想层面的文化含义,即“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它代表人类的理想乃至乌托邦。第二种是“文献式”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第三种是文化的社会存在意义上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三种定义并不是毫不相干或平行并列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互为因果的。
通过上述分析,文化运作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社会形态,这些社会形态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人们进行社会实践创造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理想的”价值观念的笼罩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的举措都是朝向一个他们认为更加美好的理想社会方向进行的,因此,任何生活方式意义上的文化都蕴含着通往理想化的生活世界的可能。在某些文化形态中,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更是被直接表达出来,比如在艺术领域。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艺术,总是承载着特定时期的人们所寄托的理想和理念,恰如黑格尔的那个著名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人们总是按照理念这种理想的形态去创造艺术,塑造艺术形象。马尔库塞也说过类似的话:“艺术也是解放的承诺……这种承诺是从现存的搏斗中冲杀出来的;它展示出一种权力消亡、自由显现的图景。但是艺术给人的仅仅是这种显现。无疑,在艺术领域里,这个承诺不能完全实现。”[18]马尔库塞承认,艺术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但这种乌托邦毕竟是人类自己文化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理想、理念的表征。同时,这也说明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文化的内涵——各种精神、理念会找到相应的物质载体而表达出来,文化就此获得了相应的形式,也就是文化的“文献式”的存在。这些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成为这种文化曾经存在的证据,对于理解文化,尤其是理解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尤其重要,它们是文化研究的素材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