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不断拓展自身传播能力的必然
二、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不断拓展自身传播能力的必然
人既然需要交往和传播,就必须开发自己相应的工具。如前所述,人首先拥有交往的器官——眼睛、耳朵、嘴巴,可以看、听、说,这些行为构成了人基本的交往能力,也就是人基本的信息传播能力。但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仅这些能力只能满足人们人际交往的需求,而且必须是传受双方都处在同一时空的背景下才能完成交流,这种交流对于人来说是有局限的。
首先,纯粹的人际传播在信息表达方面还是趋于抽象。这是因为当人们描述任何事情和事物的时候,都必须把它们还原成语言。而语言毕竟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对象描述一棵树、一幢房屋、一个人,但是我们只能用声音、用语言描述它们,而信息的受者通过听语言来还原这些事物和人的形象。在传受双方的大脑中,这些都有一个信息和图像还原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迟滞了传播的顺畅。
其次,声音的传播是不留痕迹的,在人际传播的口语情境中,人们无法滞留和保存任何声音和语言,也无法利用任何以前交流的成果,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依靠人们的记忆,这样,人类的传播和交流缺乏积淀,也就缺乏相应的历史深度。
再次,口语传播只能传播一些相对简单的信息。在人类的口语文化时期,人类文明依靠歌谣、谚语、诗歌、故事等口头的方式传下来,这些文化遗产大多都比较简单。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风趣地描述过这个道理:“谚语和俗语通常只用于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东西在手,败一胜九’、‘先来先得’、‘欲速则不达’,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用来解决孩子的小危机,但如果在决定‘严肃’问题的法庭上使用就会显得荒唐了。如果法官问陪审团是否形成意见,而陪审团回答说‘犯错人皆难免,宽恕则属超凡’,甚至说‘把现实事交给现世君主,把神的使命交给上帝’,你能想象是什么情景吗?可能一瞬间法官会觉得很有趣……”[23]的确,口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感性的描述,无法对现实社会的深层进行逻辑的、理性的分析。深层次信息的表达必须依靠其他传播形式,比如语言、文字等等。此外,口语交流因为传受双方受时空的限制,传播的空间也受到限制。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局限,人类才不断地发明出各种媒介以扩充自己的传播能力。纵览人类的媒介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所有媒介的发明都是针对人类口语传播的弱点而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媒介发展有三个基本方向,沿着这三个方向,人们将会不断克服人际传播的不足。
第一,尽可能将传播的符号具象化,克服声音语言传播交流中抽象性的特点。于是,在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主导线索:使信息具象化,即尽可能地逼真地复制现实世界。这反映在各种图像传播媒介的发明与发展上。从绘画到摄影到电影、电视,再到电脑多媒体技术,人类不断发展出能逼真地复制周遭现实的工具,用各种图像的形式复制和模拟现实,让信息更加逼真。这样,人们不用去抽象地想象信息的本来面目,而是能更加直观地感知到信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尽可能地将信息保存下来。口语传播过耳不留,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这一弱点。随后,纸张、印刷术使得文字信息的保存更方便,也更加系统有效。胶木唱片、电影拷贝、摄影胶片、盒式录影带、激光唱盘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也能够得到及时和持久地保存。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文献”意义上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媒介文化的内涵。媒介不仅仅是现实社会的表征,各种媒介的“文献”也会再现过去的社会生活情境,让人重温过去的情绪,回味或者重新品味一种已经逝去的“感觉的结构”[24]。
第三,克服传播的时空限制,不断拓展人们的传播能力,发展新技术将信息更快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在这条线索发展的过程中,电子媒介的发明,具体地说电报的发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电报发明之前,信息的传递总是离不开对信息载体即媒介的搬运和传递。中国古代的君王要下一道诏命号令天下,需要有信使把诏书亲自送到全国各地;亲人之间写信传递信息,一定要把纸质的信送到对方手上,信息才有可能被最终接受。电报的出现终结了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的传递可以脱离对信息物质载体的传递,信息就此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另外,由于信息依附电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无远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