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电视文化在青少年亚文化中的表征
二、亦正亦邪:电视文化在青少年亚文化中的表征
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电视媒介对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青少年时期。首先因为青少年开始有了社会角色扮演的意识,开始考虑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的社会表演能力究竟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其次因为青少年具有独特的社会心理。
1.变动不拘的青少年角色预期
人在童年时期,其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是模仿,这个时候他的行为逻辑是“大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身边的)大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偶像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进入青少年以后就不同了,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和知识面的拓展,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究竟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开始考虑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中国早就有“人生如戏”的说法,人活在社会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这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这种地位上的人总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期望;与此相应,每个个体都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扮演/观看”的关系。人们按照社会期望从事自己的事情,进而形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角色的扮演;而所谓的“社会期望”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眼光,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这表现在每个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惩罚甚至摒弃。这种“无形的眼光”就类似于剧场中观众的观看。
青少年由于社会见识和书本知识的开拓,他们会开始考虑自己应该扮演和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他们会思考自己可能和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们常说,青少年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在这一成长时期,开始对自己形成相应的社会角色的预期。但由于青少年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这种预期是多变甚至幼稚的。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图景在被不断修正,因为他们通过学习等行为能够连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导致他们无法形成稳定而成熟的世界观;这同样导致他们的心态相对不稳定,悲喜好恶会随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接触的不同信息而轻易流转。他们一会儿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一会儿又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的人,他们意识到将在未来扮演一种角色,但这种角色究竟是什么,他们并不知晓。
于是,青少年成为求知欲望特别强烈的群体,他们需要获取各种信息来为自己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在这种背景下,看电视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有了独特的意义,电视将成为青少年观众进行自我社会角色定位的一个依据,电视成为青少年建构“镜中我”的那面镜子——通过观看电视反思自己,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角色。青少年通过看电视“追星”、“崇拜偶像”,这一切举动都是他们塑造“镜中我”的表现。
2.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成长心理
(1)开始出现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
大概从十二三岁开始,人们进入了所谓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开始出现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但远未定型和成熟,困惑和迷茫是他们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正如前苏联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达维多夫的研究指出的那样:11~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称之为“危机年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相对混乱的。然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还是青少年思想意识的主流,所以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其实更加需要引导,更需要一种社会化的支配力量。但是,此时他们童年时期的社会化主体如父母、老师等,由于种种原因让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会不认同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父母的权威感开始丧失。他们会去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社会化主体,比如朋友,但这种寻找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所以青少年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的实例屡见不鲜。这个时期,包括电视的大众传媒往往会成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传媒因为其传播的权威性、传播符号的感染力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于是,影视明星、节目主持人最容易替代父母、老师以及他们教授的历史英雄人物而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和偶像。
(2)性意识的萌动和觉醒。
性意识的觉醒及相应的心理变化是青少年心理状态最鲜明的特征。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萌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忽然出现了一片广阔的异性世界,而这片世界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关于性心理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化主体——老师和父母显得有些乏力和无奈,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明显。由于传统的原因,整个社会对性往往持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特别是家长,他们寻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给孩子传递这方面的信息,学校教育也是这样,很多老师在上生理卫生课时直接把“生殖”一章略去不讲。这一方面阻塞了青少年了解正常的性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更加容易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在这个时候,传播媒介就成为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重要渠道。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家庭不再对性遮遮掩掩,但是这种正统教育框架下的“性知识”往往满足不了青少年的需要,过于理性的知识讲授难以满足青少年蓬勃的情感需求,于是,各种传媒的意义就显现出来,尤其是电视。
对于电视这种以声画为传播符号的公共媒介来说,青少年从中获取的与其说是关于性的具体知识,不如说是关于性以及情爱的意味和感觉的熏陶。性生活是人类的隐蔽生活,具有最强烈的隐私性;男女谈恋爱是人类的半隐蔽生活,也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电视恰恰可以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展示这一切,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对情爱的揭秘性对青少年来说具有莫大的诱惑力和导向作用[16]。一见钟情是怎么回事,约会是怎么回事,男女相恋什么情况下该送什么礼物,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如何接受或者拒绝别人,所有这一切是在课堂上不可能教授的。在家庭范围里,也很少会有父母顺利地和孩子交流这个问题。而电视通过“视觉展示”的方式,向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样本。而且,这种样本通常是理想化的,如青春偶像剧中的男女主角都是俊男靓女,更能够引起青少年的视觉愉悦,进而让他们轻易地接受电视信息的诉求。
3.青少年对电视信息的倾向性解读
以上两种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也作用于青少年对电视信息的接受上,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1)由于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倾向于接受那些表现个性意志张扬的信息。
对青少年进行英雄主义的诉求是非常合适的,相对于其他年龄阶层,他们更容易认可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强力意志的发挥。“强力意志”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强力意志是个人生命的核心,生命是一种“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是要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向上,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所以,生命是“一个奔腾泛滥的力的海洋”[17]。强力意志如果被通俗地理解就是要努力发挥个人的能力,取得更大的个人成就,以此实现个人生存的目的。
青少年天生地容易认同“强力意志”的观点,在中国现代史上,鲁迅、毛泽东等人都曾经在自己的青少年阶段服膺过尼采的“强力意志”的哲学。青少年的人生正处于上升阶段,这是一个让人感觉浑身上下充满力量的阶段,他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发挥个人的力量,挥洒生命的热情,是青少年普遍接受的一种生命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过于规范,无法满足他们这种生命力张扬的要求,那么,在电视等传媒中获得相应的心理补偿就是必然的了。因此,被青少年认同的电视作品都有着“热血沸腾、青春冲动、挥洒生命的强力意志”的特性。如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日本卡通片《圣斗士星矢》。
《圣斗士星矢》是一部典型的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的卡通电视连续剧,它讲述了星矢、紫龙等青铜圣斗士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地与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这个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小宇宙”。小宇宙是圣斗士们内在能力的一个表征:小宇宙越强,相应的圣斗士的能力就越强。但在整个故事当中,小宇宙的提升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当圣斗士处于某些困境中的时候,他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意志,这样才可以燃烧甚至爆发自己的“小宇宙”,以此他就可以获得一种力量反败为胜。这样的思想观念非常容易契合青少年的心理,“主动燃烧小宇宙,获得更大的能量”,对青少年来说就意味着张扬生命意志,挥洒生命热情。通过这样的电视节目,青少年可以感受到一种奋斗的力量。
除了像《圣斗士星矢》那样以青少年为主角的节目外,凡是能够展示生命意志冲动的电视节目都特别受青少年的青睐。如在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群当中,青少年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是因为电视体育节目所展示的人的肌体力量、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成功的狂喜、获得荣耀的快乐以及失败的沮丧和悲壮,都带给人一种生命力的张扬。因此,体育明星也特别容易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同样,一些功夫、武侠电视剧也有类似的作用。
(2)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会对反映男女情爱的电视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当中保存着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
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情爱的感觉,这个时候,大众传媒上关于爱情的信息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电视媒介。因为电视用直观感性的画面直接感染青少年,进而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模仿效应。与儿童直接模仿行为不同的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的青少年会模仿更深层次的东西,如行为背后表现的意识和精神。他们通过电视对爱情的模仿就是这样。在传统的社会化主体无力完成对他们的情感指导的情况下,电视极有可能扮演青少年的情感导师。我们可以通过一部产生极大轰动的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来进一步论证这个命题。
《东京爱情故事》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荧屏上的一个奇迹,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收视狂潮。大量的青少年为它痴狂,争相模仿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影响了7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批中国人的爱情观,直到现在它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青少年观众为什么倾向于观赏这样的电视剧呢?一方面通过观赏,他们可以获得一种虚拟的爱情体验,以满足他们在性意识萌动时候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电视剧向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化的、可能的爱情景观,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在未来真实情感生活中的“角色期待”。
通过观赏理想的爱情而获得情感的满足,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是第一个层次的虚拟爱情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的爱情电视剧和青少年心中萌动的感情有内在相通之处,这就是爱情和艺术其实都源自人的性本能。人类的爱情是性本能的表征自不待言,艺术也是。弗洛伊德早就解释过这样的观点,作为一个泛性论者,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诸种本能中,性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贡献”[18]。他说,艺术创作的动力就来自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愿望,尤其是性本能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这种压抑郁积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动力。所以,人们欣赏艺术的“美”的感觉和人们对“性”的体验是类似的,作家毛姆直接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艺术也是性本能的一种流露。一个漂亮的女人,金黄的月亮照耀下的那不勒斯湾,或者是提香的名画《墓穴》,在人们心中勾起的是同样的感情。”对于青少年来说,接受、感悟一些“美”的信息,会和他们内心“性”的感觉相互呼应。当然,在电视剧中,这种性本能欲望的满足并不是直接的、赤裸裸的,而是经过化妆、改造和修饰的,它使得无意识、快乐原则、非理性和私欲隐藏在意识、现实原则、理性和社会价值的后面。一头连接着神秘的、被压抑的性本能,另一头连接着鲜活的社会现实,既可以满足青少年社会化的需要,又迎合了他们爱情勃发的精神需求,这就是电视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东京爱情故事》就符合上述的要求。
首先,它通过营造一种“美”暗合了青少年内心关于“性”的探索和追寻。《东京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是日本当时当红的青春偶像,帅气靓丽的外形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愉悦,他们因而受到青少年的疯狂崇拜。实际上,青少年对他们喜欢的感情中夹杂着很大成分的“性爱”因素,他们喜欢某一个演员的外形和表演,反映出他们喜欢这样一种类型的异性。
其次,整部电视剧服装道具的款式、色彩,甚至外景拍摄的构图也都非常美丽。《东京爱情故事》中的服装尤其是个亮点,男女主人公别具一格的着装对处于学生时代的青少年有莫大的吸引力。从该剧播出之后,中国内地逐渐掀起了一股所谓的“哈日哈韩”风潮,其主要行为就是模仿相应电视剧中角色的穿着打扮,乃至发型和化妆。此外,《东京爱情故事》中还有很多优美的画面:在夕阳的投射下,男女主人公深情拥抱,呈现出一幅温馨的侧面剪影,在秋天金黄色的大树背景下男女主角因为两情相悦而欢乐慢跑……这些唯美的画面让人获得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再次,随着剧情的推动,剧中的这些角色显示出迷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演员出众的外形能够引发观众产生本能的好感,独具魅力的性格气质则可以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喜爱。该剧的女主角赤名莉香就是一个集所有少女个性优点于一身的角色:她美丽大方,温柔可爱,同时勇敢、执著,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这些个性气质会深深吸引处于性萌动期的青少年。
外形好且性格迷人的男女主角,美丽的画面,动人的故事情节,共同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甚至美轮美奂的爱情世界。这个世界不仅能给观众以审美的(从潜意识的层面也就是“性”的审美)享受,更有一种“认识论”上的指示作用,它会给青少年以爱情观的引导。当莉香看到完治刻在柱子上的名字时,为了向完治表达好感,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完治名字的旁边,并说“只要有一秒钟和完治(的名字)呆在一起,也是好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是那么奇特,又是那么深情,无疑能给青少年的爱情萌动带来启发。此外,现实中的恋爱细节在电视剧中被戏剧化演绎,制造出各种误会和矛盾冲突,使青少年观众在新奇中感悟到曲折而又浪漫美好的爱情,也在审美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爱情智慧。
综上所述,青少年看电视的兴趣倾向一般集中在两个方面:成功和性。日本的卡通片、连续剧之所以特别受到青少年的欢迎,正因为日本文化的特性符合他们的兴趣倾向。日本文化特别重视两种极端力量,力量(power)和美(beauty),在美国学者专门剖析日本人性格的著作《菊花与剑》中,作者认为日本人的性格一面追求菊花般的淡雅和美丽,另一面是追求剑的锋利与它带来的死亡,日本人喜欢樱花,美丽却很快凋零,美和死亡糅杂在一起。这种极端的对美和力量的追求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这正好符合青少年成长期的心理特征,既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张扬个性,又因为性意识的萌动而对美有着特殊的敏锐。但如果电视对“美”和“力”的张扬过度追求,也会对青少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