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的雅与俗
二、媒介文化的雅与俗
媒介技术是中性的,只有不同阶层的人使用它的时候,它才会表现为雅的文化文本和俗的文化文本。媒介的发展对雅、俗文化的理解都是巨大的。在前文所述的古典时代,之所以雅文化一直为贵族阶层所垄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媒介不发达,这导致各种文化作品没有渠道传递到普通大众手中,使得下层人民生活在一个比较蒙昧的环境之中。而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社会文化、包括雅文化都开始媒介化了,文化的媒介化意味文化的大众化和民主化,原来高高在上的雅文化的文本被大众媒介轻易地散播到社会大众的各个层面中去,贵族阶层无法保有对高雅文化的垄断,普通民众得到了更丰富的文化滋养。可见,一旦媒介发展到一定水平,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和媒介文化纠缠在一起。“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文化结构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也就出现了新的变化:俗文化不再是以下层民众的民间文化为主,而是变成了主要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而雅文化不再是由贵族阶层及其“养”的那些艺术家等文化人生产并且仅供贵族们享用的文化,而是变成了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知识分子”或者说由文化工业创造出来的文化的一部分,换言之,因为大众传媒的发展,雅文化的部分元素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古典社会的雅俗对立,以技术发展为核心动力的媒介文化倒是因此有可能成为一种雅俗同体的文化。
1.媒介文化中“俗文化”的表达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使得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因为只有普及了教育,普通民众才会走出传统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蒙昧状态,才能认同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性理念的含义,于是大众传媒的力量就被凸现出来了。阿兰·斯威伍德在考察欧洲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到:“欧洲中产阶级之阅读民众的快速成长,不但有赖于新的印刷技术与公用图书馆制度的普及,它事实上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求取霸权的过程,在制度层次上,必须提出相应做法;而层层相扣、往下投射的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世俗化的文化,已经逐渐往民主的目标演进。”[7]的确,媒介文化的普及可以带来社会大众意识形态的变化,进而能促进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从历史进程来看,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取代古典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而大众传媒的发展是思想变革的基础性力量。无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兴起,还是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抑或是中国现代化思想的传播,报纸、杂志等传媒的革命性力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这些被教育和启蒙了的大众由于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种种方面的原因,却很容易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媒介文化,他们“总是宁可取流行小说的娱乐,舍弃那些更为认真而严肃的高雅文化”[8]。媒介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除了带来了思想的启蒙以外,还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勃兴,带来了黄色报纸、通俗杂志,乃至后来的广播电视的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的日益发达。都市中的下层民众需要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以后获得轻松的娱乐和消遣,而不是追求那种具有深度的“雅文化”,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具备享受贵族雅文化的条件,即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充分的闲暇时间。有限的工资使得他们无能力消费那些雅文化作品,同时每天有限的休息时间使得他们也没有相应的心境去品味雅文化,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给精神带来迅速愉悦的快餐文化。大众传媒在这方面恰恰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依旧司空见惯,我国的市民报纸、商业化的电台和电视台中大量的文艺娱乐节目所发挥的正是这样的作用。这是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征,尤其是电视媒介,有学者说电视的主要功能是“解闷”,是非常有道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从发展之初就带有鲜明的俗文化的特征。
2.媒介文化中“雅文化”的表达
在媒介文化中,雅俗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首先,能欣赏高雅文化的人并不排斥俗文化。斯威伍德就发现,英国19世纪的色情文学的读者中有许多是上层阶级的人。今天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也不罕见,学者、艺术家喜欢看通俗电视剧或者好莱坞电影的人并不在少数;但相反,文化层次低的人一般很难进入高文化层次人的欣赏视域。其次,俗文化也经常从雅文化当中借鉴各种元素和力量。比如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请一些知识分子针对某些新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构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要素,原本属于理论范畴的学者观点被电视化成大众能够接受的信息;一些文学名著也通常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已经被搬上屏幕,成为经典的电视剧,它们还远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作为俗文化的电视剧中的韵味达不到原著中“雅”的高度,但它毕竟普及了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作“大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碎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报刊、影视等媒体由于自身的媒介特质,它们往往无法整体地反映或传播雅文化,但是它们可以按照自身的传播逻辑,片断地反映一些雅文化的内涵,即雅文化是可以以俗文化的面孔出现的[9]。
仔细思索雅俗文化的互动,这背后也许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共通性,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的文化需求就可以沟通甚至具有一致性的地方。哲学家赵汀阳说:“如果从非常抽象的深层去看,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变化,无非是权力、财富、真理、知识、艺术、功名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必须落实为具体的方式,否则就还没有兑现为真正的价值。”[10]所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化精英,他们在精神深处所追求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只是因为追求的前提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但无论是雅文化和俗文化,它们最终指向的都是“权力、财富、真理、知识、艺术、功名之类”,它们表现的都是在追求这些东西过程中的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化作品,必然同时具有雅与俗的两种内涵。金庸的小说里既有普通人所能理解并认可的爱恨情仇,也有佛家、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普通大众可以欣赏前者,大学教授们可以研究后者。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普通大众可以认识到亲情和孝道的问题;知识层次高一些的读者则能从中解读出贪婪、仇恨、责任、忌妒等人性的本质;而专家学者们能从中解读出其蕴含着的反映当时资产阶级思想的“人本主义精神”。任何一个文化文本都有可能是雅俗同体的,按照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N·威尔逊的说法,在媒介文化中,并不存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截然对立,而是有一个“不那么明确的广泛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是雅俗文化对接的领域,是一些既有高雅品位,又有通俗意味的文化混合体[11]。自然,电视文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