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一、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从电视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来看,电视媒介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恰当的电视内容使儿童的思想意识容易过早地“成人化”,但同时他们并不具备成人的心智和实际能力,也无法担任相应的成人行为所应负的责任,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反社会”的行为;二是看电视对儿童思维方式带来负面影响——儿童沉浸于电视之中,看电视的感性思维方式会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快感,这种快感会阻碍他们形成理性、思辨的成熟的思维方式。所以,看电视对于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表现成一种悖论:它既让儿童过早地成人化,又让儿童无法真正地、健康地成人化,这样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1.电视造就儿童成人化的隐忧
(1)为什么儿童不宜过早地成人化?
第一,儿童的心智和生理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在从事相应的成人事务以后,没有能力担负相应的责任。行为和责任的脱节很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
中国有句俗语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充满褒义色彩的话在今天看来其中隐含着些许无奈,因为贫困,儿童过早地担负起成年人的职责,变成了所谓的“小大人”。贫穷其实是不合理的,它是一个健全的社会着力要消除的社会现象。理想的儿童不应当工作,而应当去玩耍娱乐和学习,他们应当处于主流社会之外逐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而不是提早完成社会化。儿童工作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剥夺了自我发展的权利,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再比如过早地唤醒儿童的“性意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性意识的觉醒期正在不断提前。有调查显示,在我国,7~10岁的儿童就已经出现了模模糊糊的性意识,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要更早一些。而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已经有了性能力。那么,他们能像成人那样谈恋爱、同居、结婚吗?显然不行。因为“性意识”和“性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行为”。“性行为”不仅仅是感性驱动的结果,还应当遵循相应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它是和“家庭”、“日常生活”等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儿童不理解这些责任,他们没有承担性行为后果的能力,那种与现实脱节的幼稚的性行为是为社会所不容的。
第二,儿童身上保有人类最本真的天性,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天性终生都是不应当被抹去的。这种天性不仅仅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而且还具有非常美好的品质,过早地社会化会抹杀孩子身上的这种天性,这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不利的。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认识到这个问题,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对儿童的“诗性思维”大加赞扬,我国明朝著名的学者李贽也强调人应当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要始终以“童心”看待世界,这样才能到达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生境界。这其实都说明儿童的思维结构中有着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非常重要的成分。
尽管社会化强调的是人要服从社会规范,但社会规范归根到底还是由人创造的。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在服从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这些规范的超越和创新,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创新和超越来自一种好奇心和不循规蹈矩的求异思维,这两者正是孩子身上最突出的特质。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并了解世界是他们的本能;同时孩子的头脑相对单纯,他们的思维较少受到各种规矩的框定,这种纯真的天性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结构也能造就有意义的个人生活。哲学家赵汀阳曾说道:“需要两种使人觉得生活有意义的精神支柱:诺言和背叛。”[22]这其中,“诺言”意味着抱有希望,正如孩子面对未来的感觉;“背叛”意味着求异思维,敢于创新,这也正是儿童的思维特色。一个人如果总是相信有诺言将能实现,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实,那么他将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朝气的人,他的人生会显得非常有意义,而这一切要求这个人保持一定的儿童心态和思维结构。
所以,儿童不宜太早成人化。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要和他们身心发育的阶段相一致,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保有人类最宝贵的特质——超越和创新能力。
(2)电视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作用。
第一,“儿童不宜”的电视内容营造了“不宜”的儿童世界。
儿童不应当过早地接触一些成人化的信息,因为他们不具备担负这些成人行为的相应责任,但是电视媒介出于收视率等因素的考虑,往往把一些儿童不宜的信息传递给了儿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性”和“暴力”。
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电视是不分级的,儿童可以轻易地看到关于“性”的信息,比如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甚至亲吻等直接与性有关的行为,电视工作者出于利益的驱动,更是主动让性和儿童糅合在一起。波兹曼看到,“十二三岁的少女正是美国收入最丰厚的模特儿。在所有的视觉媒介的广告里,她们被设计成像是非常懂事、性感无比的成年人出现在大众面前,仿佛全然陶醉在色情的环境里”[23]。我国的一些电视节目成人化的倾向也是普遍存在的。儿童被装扮成成年人的形象,突出性别特征甚至有相应的性暗示,他们化着浓妆,唱着成年人的情歌,这些屏幕上煞有介事的小孩往往会得到大人的赞赏和喜欢,进而他们会给现实中的孩子提供示范作用。过早地接触“性”的信息会触发孩子在不恰当的时间激发出“性意识”和“性感觉”,早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电视对儿童早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剧《血疑》风靡中国大陆,自电视剧播出后,儿童早恋的数量猛增,导致当时家长连同报纸等大众传媒一起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时至今日,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现在,儿童只要看电视,不仅可以无遮拦地看到成人世界的恋爱场景,而且在很多儿童电视节目中,也都有情爱因素的渗透。比如前面提到的日本卡通片《机器猫》,整部片子里面贯穿的一个主题就是主人公大雄喜欢一个小女孩静香,然后衍生出一系列的故事,其中恋爱的意识表露无遗。类似的情景在美国著名卡通片《米老鼠与唐老鸭》中也能经常看到,每当米老鼠、唐老鸭看到相应的异性出现,无不兴致勃勃,奋不顾身要谈情说爱。而另一部动画片《大力水手》的主题就是英雄救美。此外,在诸如《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等卡通片中,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完全成人化的,里面的女孩子长了一张儿童的脸,却完全是成熟女人的身体,甚至会特别突出胸、大腿这样的敏感部位,当儿童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会自然受到性的感觉的刺激,这些都容易导致他们性早熟甚至早恋。但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恋爱是伴随着一定规范的,性爱更是如此。儿童根本无力承担社会关于“情爱”与“性爱”的规范,也无力遵守相应的社会法则,他们的早恋就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对其自身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爱情和性外,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节目当中。儿童可以毫无遮拦地看见许多电视暴力的镜头,包括在很多儿童节目中。在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童趣和暴力水乳交融地被糅合在一起,殴打、戏弄、虐待等暴力行为都以非常童趣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积累了对暴力的理解。此外,一些儿童游戏节目也开始模仿成人电视竞技节目的游戏规则,在节目中引入竞争、淘汰等机制,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并且领悟成人世界中的权谋之术,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看电视导致儿童“反社会”的模仿。
以“电视暴力”为例。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像“暴力”这样的负面信息,由于具有较强的视觉刺激的效果,所以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而产生相应的模仿行为。很多实验证实了这种模仿行为的存在。美国学者希拉姆、莱尔和帕克进行了“电视暴力与孩子”的大规模调查,在调查中显示了很多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
●在纽约,一个6岁的男孩子向他当警察的父亲索要真正的子弹,因为他的小妹妹“在我像电视里那些人射击的时候,不真的死去”。
●在加利福尼亚,一个13岁的男孩子向警方承认,他给一位学校的教师写恐吓信,是受到了电视节目的启发。
●《芝加哥先驱报》曾报道,两名男孩以制造一起爆炸事件胁迫一家公司交出500美元而被捕,这两个男孩供认,他们是从电视当中得到这个主意的。
电视的暴力演变成为现实的暴力,这正是儿童模仿的结果。因为电视展示暴力依靠的是活生生的形象,而非抽象的说教或者文字传达,儿童对行为的模仿是最容易、最直接的一种模仿,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者王晓明以动画片为例评价了电视暴力的负面效应:首先,这些电视节目直接告诉孩子“遇到对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只有‘拳打脚踢’才能解决问题。虽然孩子们的弱小不足以构成对他人的威胁,但很难说好斗的潜意识会不会在他们的成长中渐渐凸显出来”;其次,电视节目中的“英雄虽然都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但他们是神话了的英雄,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甚至轻而易举打败敌人,这容易助长不晓事理的孩子好高骛远”;再次,“动画片里的豪华场面大多渲染神与物的毁灭,而片中主角面对血与毁灭丝毫不为所动,甚至哈哈大笑、得意忘形。这种毁灭在使孩子们得到一种虚幻快感的同时,恐怕更会削弱他们那份‘人之初,性本善’的怜爱之心,这也是值得大人们警醒的”[24]。这段分析说明,“暴力”元素容易渗入孩子们深层的思维结构中,成为主导他们日后成长的力量,这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鉴于此,一些教育专家建议要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引导,提高儿童的电视素养。例如我国著名传播学者卜卫,她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告诉孩子真实的暴力和电视的暴力的不同:“第一,社会暴力并不像电视上表现得那么普遍。电视上的暴力之所以多是因为电视要增加节目的刺激性。现实社会中,法律、社会道德将惩罚和谴责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控制的。第二,社会中发生暴力的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社会不会认为暴力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相反倒是一种野蛮的表现,是一个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第三,暴力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使用暴力解决冲突常常导致冲突方的严重伤害。”
可见,虽然电视能够成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工具,但是它绝对不能成为唯一的工具,其他的社会化的力量,比如父母、教师等的教育在电视负面影响的背景下将显得更加重要。
2.电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1)电视思维的零散性和片断化。
孩子看电视首先是对电视信息的表达形式而非内容产生兴趣,很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Dafna Lemish教授通过实验描述了6周至8周的婴儿在电视机前的表现,他发现电视的声光的天然吸引力在人类生命中很早的阶段就开始了。当孩子们只能躺在地板上时,他们就已经会把脖子扭过180度去看那个小窗子里射出的光线,并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作出不同的反应。德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和小儿精神科医生Menfred Spitzer教授进一步深化了这个实验的结果。在2005年3月7日出版的德文杂志《聚焦》上,他发表了自己关于儿童看电视的研究成果。他也认为儿童是会率先注意到电视光线、色彩等形式的魅力的。同时,他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儿童是不宜长期看电视的,因为看电视的行为本身就容易对孩子造成相应的伤害,具体地说幼儿观看电视有害于脑的发育。因为幼儿的脑还在发育之中,需要由经验形成脑中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儿童认知社会的基础。看电视时,由于幼儿还无法将屏幕上呈现的图像和来自喇叭的声音信息进行组合,因而会发展不清晰的结构,对他们是有害的。这个时期,更好的方法是让幼儿综合应用各种感知器官,感知现实的世界,包括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等。他建议儿童10岁或12岁以前不要看电视,这以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他自己有5个孩子,但家里没有电视机。他本人身体力行地拒绝着电视对孩子的伤害。
Spitzer教授的研究其实阐释了儿童接受电视的一个特性,那就是由于儿童自己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能力,他的信息接受具有明显的感性指向的特色,面对电视的语言——画面、声音、蒙太奇、长镜头等等的运用,儿童缺乏一种理性的能力将他所感知到的东西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电视信息对于儿童来说是零散的和片断的,这会为孩子未来理性地理解社会埋下失败的伏笔。德国伍尔茨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施奈德教授领导的一个小组对该市及附近地区330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长达6年的关于电视收看的观察,结果证明,看电视时间特别长的孩子,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明显比其他孩子差。
由此可见,成人应该具备的理性、综合的思维能力是通过看电视培养不出来的,而且,看电视还会阻碍这种培养过程。习惯电视思维的儿童,他们未来健全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受到影响,看电视会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地使用其他社会化的手段。在此,印刷媒介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它们对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电视瘾”所形成的惰性心态。
看电视会上瘾,这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沉浸在电视当中不能自拔。对于孩子来说,电视就不再是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工具,而是成了奴役他们的主人。“看电视”变成了一种强迫性行为,并非是因为电视节目的内容吸引人。因此,看电视的人会被称为“沙发上的土豆”,意指看电视的人思维是懒惰的,甚至是停滞的。
人们易患上“电视瘾”有其生理上的基础,这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惰性。用美国学者Robert Kubey的话来说,那就是“休息着的身体倾向继续休息”[25]。他们用一个实验证明了人身体的这种倾向:当人们看电视的时候,他们大脑的脑电波呈现出α波,这说明人们看电视的时候思想呈现出一种慵懒的状态。但是,当把电视机关掉之后,人们头脑中的α波并不立刻消失,而是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说明,人的身体从本能上倾向于一种“持续懒惰”的休闲状态,看电视恰恰能带来这种休息的满足。“电视瘾”的形成过程是和“药物成瘾”的机理是一样的:人们因为服用某种药物(比如毒品)从而获得某种快感,为了继续获得这种快感于是产生持续地服用这种药物的行为,最后对快感的渴望导致了对某种药物的持久性依赖。看电视也是如此,人们为了获得休闲慵懒的舒适感觉,于是下意识地打开电视,很多时候人们看电视并非因为电视节目内容精彩好看,而只是喜欢坐在电视机前面享受五光十色的屏幕画面带来的懒散感觉。
由于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弱,拥有的闲暇时间比成人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更容易进入“电视瘾”的状态。患了电视瘾的儿童,由于其倾向于沉浸在一个轻松休闲的环境中,很容易缺乏主动的生活态度和勇气。这种情况反映在生理方面,就是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会衰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Annie Lang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他发现,孩子在看过电视广告以后,记住的往往是其中的形式元素——听觉(音乐)或者视觉(画面)的内容,而广告的内容,比如广告片的故事情节或者所要宣传的产品名称,往往成为儿童观众的过眼云烟。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的Robert D.McIlwraith从更深的层次研究了患有“电视瘾”的儿童。他发现,自称为电视迷的孩子比没有电视瘾的儿童更容易烦躁和分散注意力,更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进而他们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看电视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乃至主动思考的能力不断下降,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事情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比较少,于是他们容易陷入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中去。在这种生活状态中,他们会更愿意追求一种轻松和休闲来逃避现实的烦躁和失败,他们就更容易沉迷于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