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的变迁

二、社会文化的变迁

正如本书第三章所阐释的那样,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电视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此不复赘述。需要进一步提及的是,我们可以把电视文化看成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理想的电视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观照有两个层次:

一是客观的、甚至类似自然主义的观照,即社会文化是什么样,电视文化也就表现出应有的电视的景观,所以,只要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电视文化也就应当出现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的纪实功能将会被进一步增强,电视将不断发挥它的社会雷达作用,这将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电视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记录正在变动的现实世界。无论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天下大事,还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发生在遥远地域的重大新闻,还是发生在身边的民生新闻,电视镜头都能够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客观世界;第二,电视将继续发挥自己即时性直播的优势,做到现在发生的新闻现在传播,一次扩张人们的视野,扩张人们把握客观现实的能力。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电视转播车已经在地市级的电视台普及,在区域范围内,重大新闻事件的转播完全可能。而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完成了诸如香港回归、三峡大坝合龙等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目前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央视的一个日常性的工作任务。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新闻传输网络已经形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一个有效的新闻制作传输网络就开始运作,在这个网络覆盖下的任何地方的观众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新闻的内容,海湾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奥运会等等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的事件,电视观众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总之,电视依旧是人们了解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窗口。

二是具有超前性质的观照,即电视文化所表现的是社会文化应该有的样子,是人们的理想和奋斗方向。电视不仅仅要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于是,电视文化对于社会文化就形成了一种感召作用。所以,透过社会现实理解电视文化,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认识论”的意义,还需要有“伦理学”的眼光和思路。本雅明曾经说过,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介,它的最大成功不是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反映,而主要是得力于它创造出像米老鼠这类体现了人们普遍梦想的形象,这些形象已经风靡了世界[3]。米老鼠当然不是社会真实,但是它是人们头脑中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精神的象征。这个说法完全可以套用在电视上。大量的电视形象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虚构的形象。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能够透过社会现实的变化去理解电视文化相应的变化,还应当能真正理解社会现实变化的动因和内涵,进而理解观众的理想和梦想,唯有此,我们才能理解一些虚构的电视形象的真正意义,进而理解电视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人带来的不安定的生存感觉,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都市人,尤其是一些中年人对稳定、安全、温暖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怀旧心理,因为有这种心理,才造就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血色浪漫》等反映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存状态的电视剧的收视奇迹;如果我们不理解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也就无法理解当代都市人对强大的自身能力的渴望,他们渴望能够驾驭一切,控制一切,理解了这种渴望,我们不但能理解为什么像《大长今》之类具有励志作用的电视剧能走红,也能理解为什么像《幸运52》、《开心辞典》等强调竞争、机遇、成功和失败的电视节目能够具有那么大的市场。

随着电视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视越来越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手段而制造出各种虚拟的图像;各种新的电视特技不断推陈出新并且日益完善,使得电视画面愈发能够脱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而获得一种视觉震撼;多媒体技术的完善,也使得电视画面的虚拟性和逼真性越来越强。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梦想有多大,电视的能量就有多大。人类的所有梦想,无论能够实现与否,电视都有能力先用图像将它们表达出来。所以,电视文化,其实也是人们反观社会文化乃至社会心理的一个窗口。

总之,电视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动不拘的,准确地理解电视文化也必然是一条漫长的充满挑战的道路。

【注释】

[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8/03/content_509137.htm.

[2]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40699/3053947.html.

[3]参见林赛·沃斯特:《美学权威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