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思考电视文化和社会化的问题,就是思考人如何通过电视媒介塑造自身的问题,这是电视对人的社会化的意义。社会化是使新的个人适应有组织的生活方式并教给他们社会的文化传统的过程。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人,变成社会的成员。一个社会中,如果电视机得到了普及,那么,对于个人来说,通过看电视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
对于儿童来说,电视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它能教会他们简单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同时电视画面和声音直观性的魅力使得儿童可以用最愉悦的心态接触电视,使得这种人生的初步社会化变得十分轻松和容易;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性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对张扬自我个性和表现理想爱情的电视信息非常感兴趣,因此极易受到它们的倾向性引导;对于成年人来说,电视的社会化作用是其“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看电视,成年人掌握社会的最新进程,了解自己在真实生活中无法了解的社会层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在帮助人们社会化的同时,也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促使人们产生一定反社会的行为,这其实就是电视文化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儿童来说,让他们过早地接触成人的信息,使得他们在不合适的时候产生不合适的心理状态和人生的感觉,同时,过度地沉浸于看电视的行为中会让儿童形成一种惰性的心态,并阻碍他们健康的思辨能力的形成;对于成年人来说,电视传播的浅薄性会使得他们沉浸在一种儿童化的、幼稚的信息环境中,进而脱离了对社会的真实感觉和认知。这些都是需要人们认真关注并且着力消除的。
思考题
1.媒介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帮助人们进行社会化的。
2.儿童为什么大都喜欢看电视?
3.青少年的电视信息接受倾向有哪些?
4.对于成年人来说,看电视的意义在于什么?
【注释】
[1]L·布鲁姆等:《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2]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2—53页。
[3]容格:《容格著作集》,转引自赵士林:《精神分析美学的魅力——容格美学掠影》。
[4]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5]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6]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7]同注①,第14页。
[8]参见本书第一章。
[9]参见本书第四章。
[10]参见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张先翱:《大众传媒与儿童发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苗棣等:《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219页。
[11]参见Gerald S.Lesser:《儿童与电视》,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36—37页。
[1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1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4]Gerald S.Lesser:《儿童与电视》,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38—39页。
[15]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3页。
[16]参见本书第六章关于“电视窥视癖”的描述。
[17]参见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92页。
[1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页。
[19]奥格本:《文化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20]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21]参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期评估专题研究报告》,http://www.tech.net.cn/tab/tab116.doc。
[22]赵汀阳:《结构哲学》,参见《赵汀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
[2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4]参见《中国妇女报》1997年12月4日。
[25]Robert Kubey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电视瘾并非隐喻》,载《科学美国人》2002年2月。
[26]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27]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28]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