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按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观点,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可以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文化”的含义看似包罗万象,但从它的形成过程来看,线索是非常清晰的,即文化是通过教化和培养的手段使人们的生活能力和精神世界获得提升,进而脱离野蛮和落后的状态,达到比较文明的层次和高度。古今中外所有“文化”及其产品的功能莫不如此。

媒介文化也是这样,媒介文化的形成是人类不断拓展自身传播能力的产物。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的传播能力越高,其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扩张了人们的传播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消遣娱乐的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生命的感觉结构。一种媒介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人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媒介文化也就会慢慢地独立起来,具有了一种教化大众和记录历史的功能。

自电视诞生以后,电视文化成为媒介文化中重要的一脉。电视文化的形成遵循着媒介文化形成的规律和逻辑,其形成之后的超级影响力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并且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因此,不理解电视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本质。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思考题

1.结合本章关于文化概念的论述,思考文化形成的逻辑是什么。

2.结合威廉斯关于文化含义分类的理论,思考媒介文化的内涵。

3.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电视是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

【注释】

[1]陈舒平:《儿童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304页。

[2]孟繁华:《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121页。

[3]该实验是关于电视收视行为对人们脑电波的影响的。参见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4]转引自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6]关于“文化”的汉语辞源的考证,参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7]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8]同注①,第5页。

[9]E·B·泰勒:《原始文化》,转引自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10]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参见《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26页。

[11]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参见《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12]转引自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3]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4页。

[14]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参见《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15]同注②。

[16]这里说的“文化研究”是指广义上的文化研究,即对文化的研究。它不是指狭义的文化研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逐步兴起,以斯图加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

[17]参见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182页。

[18]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19]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32—133页。

[20]同注①,第133页。

[21]同注①,第132—133、138页。

[22]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2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4]参见本章第一节。

[25]安德鲁·古得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

[26]L·A·科塞等:《社会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27]转引自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页。

[28]参见祁林:《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叠加与干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9]以上英美电视事业发展的资料参见马庆平:《外国广播电视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章、第六章;蔡骐、蔡雯:《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六章。

[3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31]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3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3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192页。

[34]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5]参见蔡骐、蔡雯:《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