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第二节 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因为对图像的感知可以被化解成人类生活最终极的力量,它可以涵盖人类认识、伦理和审美的所有领域,所以,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有一种不断发展自己制造和传播图像的能力的冲动,这里面有一条非常典型的技术主义线索,即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等技术的前后传承。这条线索内部隐含着一条发展逻辑:图像对现实的真实模仿和复制,即图像的表达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对应物越来越一致,这也是人们在发展图像技术时的一个突出追求。这种一致性蕴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视觉技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记录,这个过程追求画面和真实事物外观的逼真;二是人类所创制的画面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模仿和记录,同样追求真实性和逼真性。前者典型的文本是纪实摄影、电影纪录片、电视新闻等,后者的代表是表现主义电影、现代主义绘画等。前者是人们通过视觉技术模仿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和真实存在的物品,而后者是模仿人类脑海中想象的景观,这些景观往往是由相应的情绪引起的,观者在观看这些图像的时候最先被激发的也是相应的情绪。所以,图像从整体来看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表意和叙事,即认识论的功能;二是抒情,即美学功能。单独的画面如此,流动的画面也是这样。
从电影开始,人类已经能够创制流动的画面,这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在人们眼中,现实生活是一个活动的、流动的过程,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幻象同样也是连续的。静止的画面,如摄影、绘画等只能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人们必须用大脑去完形这些画面所反映出的真实生活的过程,而流动的画面恰恰是对生活场景的全息复制,现实和符号之间可以完美地合一而不隔任何东西。那么,流动的画面如何将活生生的现实复制传播并表情达意呢?这是本节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同样用流动的画面来叙事和抒情,电影的运用比电视要早得多,而且两者的原理基本一致,所以这个问题先从电影开始谈起。
邵牧君先生将西方电影划分为两大传统——写实主义传统和技术主义传统。写实主义传统的奠基人是卢米埃尔兄弟,他们的电影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比如火车进站、工厂放工、园丁浇水等,都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用摄影机记录下来,追求的是画面的逼真。当《火车进站》这部纪实短片放映的时候,很多观众看到火车从银幕上呼啸而来不禁惊呼躲藏,足可见电影的真实效果。技术主义传统的奠基人是爱迪生,他的摄影机对准的是动物表演、歌舞演出、拳击比赛等,为了拍这些影片,演员被专门请到摄影棚里进行镜头前的表演[20]。这两大传统表征了流动画面叙事的两种基本模式,即纪实的模式和技巧的模式。这两种模式若运用得好,都具有非常强大的表意功能,也都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
纪实的模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尽量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将保持生活的原貌,观众看影视作品就像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样。而技术的模式是利用画面制作和编辑的技术、技巧,将不同的画面按照生活的逻辑串联起来,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解读出画面所要表达出的含义。在解读这些画面的过程中,观众就能获得认知的、伦理的和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