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一、传播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对于人类来说,传播是一种本能和必需的行为,这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人有传播信息的本能和欲求,传播信息就是人自身的能力之一
人通过自己身体就可以完成传播过程:人的眼睛可以看,人的嘴巴可以发出声音和语言,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各种声音,人的肢体还可以做出各种姿势和动作——它们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可以说,人的这些基础能力构成了人基本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能力:人能听、说、看。当然,动物也能够听、看和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动物也有自己通用的语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动物其实也会说话。但是,动物的这种听、说、看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和人类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这种能力是人形成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础,而人类社会是人得以生存的一个必要环境。
和动物不一样的是,人必须群居在相应的人类社会中才能够生存下去。荀子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虽然在体力上不如牛马等动物,但人却可以驱使牛马为自己所用。因为人能够整合成社会群体。这种群体的整合是依靠社会中人的名分,在名分的基础上,人们再形成规则,这样就可以把众多的人组合起来形成社会。人就此凝聚起来,因此力量变大,就可以驾驭其他的物。所以人不能没有群体,但如果只有群体没有名分,就会产生矛盾和纷争,只要有纷争就会有混乱,有了混乱就不能凝聚,没有凝聚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能驾驭自然界。
荀子虽然是古代人,但是他的话当中蕴含的道理依旧适用于当代社会,即人是作为一个类别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通过自己形成的社会和自然力抗争,以达到越来越高级的文明程度。作为人类的一员,个人才能以人的方式活着,如果脱离了社会,个人将会变得非常虚弱,难以生存于世。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与自然抗争而生存下去,必须是一群人在一起彼此分工协作,才能用各自的劳动成果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群体化生存首先是生存的需求,即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必须把自己放置在某个生产关系的结构中,才能顺利地生存下去。比如,一个原始人必须依附于某一个氏族部落,一个古代人必须依附于某一个国家或者宗族,一个现代人必须依附于某一个城市和职业,依附于一个社会是为了个人可以和其他人分工协作以满足各自的需要。简单地说,人必须在其他人帮助下才能生活,同时他也在帮助别人。一个医生可以帮助别人看病,但他同样需要农民、工人、建筑师等人的帮助,这样他才会有饭吃,有家具等器具的使用,有房屋住,农民、工人等也是这样。人的所有需求都必须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满足,从生存的角度来看,人活着,不可能不与任何人交往而存在。而要交往,就必须借助传播沟通。因此,传播越发达,沟通越顺畅,人们控制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就越强。
2.人的信息交往还是一种心理需要
人是忍受不了纯粹的孤单的。交往的需求,尤其是精神交往的需求早已被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证明是人的一种本质需求。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交往需求仅次于安全需求和生存需求,而且马斯洛认为,这种交往需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后来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希·弗罗姆等人对人类的这一需求作出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他们认为交往的需求从本质上来看是人的一种心理归属的需要。现代社会的人处在一个“无名的权威”的笼罩下,这种权威不表现为具体的人或团体,而是现代社会的整个运作逻辑,而人正是通过和别人交往而了解这一逻辑的。正如弗罗姆自己说的:“利益、经济需求、市场、常识、公众意见、‘每个人’的所做、所思和所感,无名权威的法规和市场法规一样不可见——也是不容置疑的。谁能攻击不可见呢?谁能反抗无人呢?”[19]那么,每个人都遵从这种权威,他们就会有一种“求同”心理,即向大多数人靠拢看齐的心理,“所以我必须求同,不要有所不同,不要‘冒尖’,我必须随时准备和愿意随着方式的改变而改变”[20]。人们不仅自己求同,而且还会因此惩罚那些不求同的人,“人们不仅用难听的词语如‘精神病’来形容缺乏一致性,有时也用残酷制裁来惩罚缺乏一致性”[21]。那么,人如何才能求同呢,那就是和大多数人在一起,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人通过和更加权威的“人群”的交往,进而抵消掉自己如果不这么做产生的形单影孤的恐慌感。传播学当中“沉默的螺旋”的理论,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大多数个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那么,“随着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异常意见的个人数量的增加,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产生了一个沉默的螺旋”[22],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话语观点和舆论的螺旋在社会中旋转,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旋进去,使得他们的态度和观点趋于一致。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需要在社会中找到一种心理的归属,追求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可。
事实确实是这样,人们之间的彼此交往,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物质的帮助,而是需要一种情感的支持。这表现为人在社会中有一种表达性的需要,尤其是在人遭受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需要一个比他更大的群体接纳并抚慰他。这就是为什么人需要倾诉,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倾诉的渠道,他们就会到媒介当中去找,因此广播电视有夜间谈话节目,有心灵热线,互联网上有太多的虚拟交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