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与意识形态的表达
二、电视剧与意识形态的表达
相对于电视新闻,电视剧中的意识形态运作有相似之处,但更加隐蔽。之所以有相似之处,是因为电视剧和新闻都是叙事,都是在运用声画语言讲故事。只不过新闻讲的是真实的故事,而电视剧则是在虚构;新闻的叙事结构比较短,通常只是阐明一件具体的事情,而电视剧叙事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它能详尽地描述一个时期甚至几十年所发生的事情。在叙事过程中,新闻通过选择性的画面、画外音的解说、画面组合的逻辑安排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电视剧也是这样,只不过它的画面可以凭空制作,不需要从现实生活中采集,所以,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电视剧创作者发挥的空间更大,力度也更深。同时,由于电视剧往往是虚构的,因此它可以按照“可能的社会”的标准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意识形态的观念。电视剧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人际关系的悲欢离合,最终将观众带入到一种感性的氛围中,具有鲜明的“美学意识形态”的特色。这和电视新闻通过评论或者画外音的阐释直接赋予某一新闻事件意识形态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电视新闻,尤其是它的解释和评论是“以理服人”,而电视剧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更多的是通过剧中人的情感、性格和命运“以情动人”。
以下,我们将对电视剧《义不容情》进行分析,看它是如何将某种意识形态潜伏在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背后影响观众的情感和精神结构的。《义不容情》是香港无线电视台于1988年拍摄的都市时装剧,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内地之后,引发了观众巨大的收视热情。从表面上看,这部剧的成功在于它的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以及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但如果仔细追究它的深层思想内涵,我们会发现《义不容情》的成功得益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形态的表达,因此可以推断,内地的电视观众和香港电视观众都服膺于类似的平民意识形态。电视剧如果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话,就意味着它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义不容情》中,这种功能是通过表达如下伦理价值观念实现的:
首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种思想观念意味着,对于个人来说,天生条件不好,起点低,没有背景,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努力。“努力——成功”是平民意识形态的核心因素之一。故事的主人公丁有健出身贫寒,也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终变成了亿万富翁,这和他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他的成功之路饱经波折,中途屡次失败,甚至还坐过牢,但是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凭借自己坚定的意志或亲人、贵人的帮助走出低谷,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中有这样一处细节:丁有健在10年间先后两次参加同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他第一次参加这个节目的时候,正是人生最潦倒的时候,工作丢了,女朋友走了,心情非常郁闷;然而10年以后,当他再次参加这个节目时,他已经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社会绅士了。他面对电视镜头深情地谈到自己的奋斗历程,这是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现身说法。就像电视新闻中的典型报道一样,电视剧也用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虚构的人物形象来宣扬某种精神。
小人物通过奋斗获得成功最终成为大人物,这是平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内涵。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电视媒介对这种意识形态的表达也是不遗余力的。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大众媒介是用一种“反衬”的手法“颂扬日常生活”,它用虚拟的信息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表达了出来,于是人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一种心理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其实是在用声画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人们渴望理解却并不存在的东西,正如《义不容情》表达的是小人物的成功。
其次,要与人为善,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部电视剧是以“善行”和“恶行”的交织作为开端的,并且这种善恶交织一直贯穿在整部电视剧中。作为社会正义代表的大律师冯世邦为了自己的名声居然行恶,将无辜的丁有健的母亲送上了绞刑台。而身处社会最下层的云姨却是一个地道的善人,她不顾自己的重负,毅然收养了有康、有健两兄弟。而这两个兄弟的人生轨迹又是典型的善恶分明。丁有康天生自私邪恶,处心积虑地向上爬;丁有健本性善良,处处替亲人们着想,为此自己经常吃亏。对于这两个主人公,电视剧通过情节设计给予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安排:丁有康的人生是一个先得到然后不断失去的过程。他先是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然后得以进入上流社会,接着获得了很多爱情,获得了美满的家庭和巨大的财富,命运似乎始终在不断赐予他各种东西。但由于他不断行恶,于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获得的东西一件件地失去——爱人、财富,然后是自己的生命;而相反,丁有健的命运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他开始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爱人,他喜欢的女孩开始一点也不喜欢他,有工作但很快失去了,更谈不上什么财富。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丁有健逐渐获得了一切——爱人、家庭、财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行善的结果,是他的种种善行给了他一个美好的结局。在电视剧的结尾,编导直接借丁有健的口说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
这种思想观念的表达符合普通百姓心目中固有的平民意识形态。普通百姓占有的社会资源少,面对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有着鲜明的失去感,因此,他们更能认同丁有健这样一无所有的人的思想情感,更会认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人生历程。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由此引发的无奈感会不断提醒他们自己是个弱者。摆脱这种情绪有两种办法:一是在社会中找寻同类,通过发现“别人也是这样”来获得一种心理安慰;二是寻找一种依靠,通过依附强者来摆脱自己弱者的无力感。《义不容情》中的丁有健恰恰结合了这两者:一方面,他曾经是一个弱者,像很多下层人一样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从弱者向强者奋斗成功的典范,通过感受他的成功,电视观众能够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和寄托。尤其重要的是,丁有健采取的是穷人可以认可的奋斗方法——行善,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是自己做好事的结果,普通观众对此就有一种心理上的接近性。对他们来说,丁有健既是自己人,又是拯救者,这样的电视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魅力,很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此,我们可以窥探出电视意识形态表达的通道——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不过,电视剧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安排一定要符合电视观众的视觉习惯。扮演丁有健的香港演员黄日华外形英俊且憨厚淳朴,让人喜欢又有亲近感,观众自然会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的“善”赋予他。这足以证明电视的意识形态始终是一种“意象形态”。同时,这种“象”的最终形成是有情节推动的,通过情节,我们看到典型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获得自己命运的,这是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的独特之处。在电视剧刚开始的时候,典型人物“象”的意识形态意义往往是引而不发,随着剧情的推进,它在人物命运的沉浮中逐渐显现出来,在观众或喜或悲的情绪中完成了自己意义的传播。“与人为善”和“自强不息”被市民社会普遍认同的大众意识形态,在此真正变成了一种“美学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