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区隔更加细致的电视文化

三、社会分层——区隔更加细致的电视文化

2003年的电视变革是中国社会结构继续细分的结果,是电视观众日益分层的产物;同时,这也是电视继续商业化的产物。

在2003年以前,中央电视台不仅在办台规模、社会地位上始终是全国第一,而且在节目制作理念和节目创新方面更是执全国的牛耳,很多电视节目类型无不是先在央视试验成功后再流传到其他各地方电视台的。比如《焦点访谈》成功之后,各级地方台纷纷模仿,各自筹办了自己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实话实说》成功以后,谈话节目也一度风靡全国。这一时期,只有湖南卫视的游戏娱乐节目异军突起,但在节目类型和节目创新方面,中国电视界仍拥有较为统一的格局。从2003年开始则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在于各级电视台开始纷纷找寻自己的定位。比如,各个地方台开始找寻自己的“本土化新闻”,其中以江苏卫视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将新闻定位于“local”,传播本地区老百姓最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这一“本土化新闻”的创作思路和理念得到了各级地方电视台的认可。另外,各级地方台也不断拓展自己独特的电视节目资源,以购买港台地区和海外的节目为主。同时,中央电视台继续弘扬自己主流频道的创作理念,比如开办新闻频道、开拓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领域等等。

这样,中国电视文化就处于一个正在细分阶层的阶段。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这种电视文化的变迁是由如下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分层日益加剧。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固有的社会身份制度开始解体,干部/工人区分的档案制度、干部级别制度、限制农民入城的户籍制度等开始在社会上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但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剧,使得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并且日益复杂。比如用工制度的灵活,造就了许多新的职业群体,如个体户、外企、民营、私企等等;另一方面,取代传统先天身份指标的,是人们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文凭、学历、技术、各种资格证书等等,这些成为人们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人们会因为获取它们的多寡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这些情况都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加剧,社会中的人口越来越因为某一或者某几项指标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导致他们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会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收入等原因而生存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环境造就了他们特定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情趣,他们对信息的专门化要求越来越高。第二,电视机构的商业体制愈发完善并深入,这一体制使得电视机构从以传者为中心的理念转移到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因为唯其如此,才能够获得高的收视率。所以,设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栏目和频道便成为电视机构的主流方向。

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还反映在中国收费电视的崛起上。在2003年7月3日广电部门召开的“全国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动员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规划是,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播出的付费电视频道达将到150套,涵盖娱乐、资讯、知识、服务、欣赏、教育六大方面。其中,1/3付费电视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电视机构自办,或与省、系统外拥有资源、资金等优势的部门行业、社会机构联办;其余2/3由有实力的省开办。专家普遍认为,收费电视将成为中国电视新的增长点,并且会带动整个电视媒介产业链,比如内容产业和接收终端制造业的发展。

收费电视的崛起和社会分层更是息息相关的。收费频道的定位必须非常明确、细致,必须针对一部分具有相当购买力的观众才能良性运作下去,时装、音乐、时尚、围棋、钓鱼、汽车、足球等等,电视文化在此显示出愈发细致的分层倾向。可以预见,今后电视观众将会获得针对性更强的电视服务。

当然,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电视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远比上面的分析要复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电视文化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形态,倘若要了解电视文化,就必须了解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变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