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

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

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传播文化,因此,传播技术的变迁将有可能给电视文化带来相应的影响。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发现,新旧媒介技术的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新媒介的出现是在功能上对旧媒体进行所谓的“补偿”,因为旧媒介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说是人们在某个方面的满足也有可拓展的空间,于是新媒介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所谓的“补偿理论”。从目前状况来看,电视媒介的发展也遇到了类似的“补偿性”的冲击。这就是,有两种新技术对电视传播影响巨大——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它们分别从伴随性和移动性方面刷新了电视传播的景观。

1.网络文化和电视文化的结合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信息接收的方式,同样也能够改变人们看电视的方式。人们既是电视观众,又是网民,他们会把看电视和上网这两种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得看电视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被动的信息接收行为。这样的技术现在有很多,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电视卡,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光缆直接接收电视节目;或者用户通过安装宽带直接通过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很多这样的电视网站也已经成熟,比如www.kkktv.com、烈火电视等等。

这些技术使得人们在上网的时候同时可以收看电视,电视屏幕成为人们操作计算机时新开的一个窗口而已。这是一种崭新的三心二意式的看电视(上网)的方式。电视传播在这里往往会成为上网的一个背景,人们会一边听着电视播出的声音,一边在网络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当听到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的时候,会点开播放电视节目的窗口看看,然后再接着上网。在此,电视变成了一个伴随性接受的媒介,而这也可能正是电视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电视文化变迁的内容。

关于这个命题,张同道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此做了一个注脚。他的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电视和音响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行为之中,打开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会神。电视已经成为生活的背景,成为客厅或卧室器具构成的一部分,编织为人们的无意识活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7%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主要行为是:吃东西、聊天、打电话、看书报杂志、做家务等,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正餐,无法充饥,仅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1]。从这个意义上看,随着人们接收信息方式的多元化,看电视的重要性正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降低,其功能在被其他媒介逐渐分流,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的随意性正在增强。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更加可以增强这种随意性。

电视行为和网络行为的并行,还可以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比如,很多电视体育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观看体育比赛尤其是像电视足球直播这样的节目,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比单独一个人要有意思得多,关键就是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探讨和交流,把自己看电视的感觉和别人互动起来。但看电视往往是家庭行为,有的时候干脆是个人行为,没有互动或者互动有限。在网络上看电视就不一样了,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如果涉及公共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话,很容易就在各种网络平台如各大BBS当中成为一个被大家热炒的议题。由于网络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单个个体很容易加入这种交流和互动中去。这种表现形态就是,观众一边打开一个电视窗口观赏电视节目,一边打开网络浏览器的窗口和别的网民进行互动,交换彼此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各种虚拟的主体通过在线沟通共同完成一项电视观赏的仪式。通过互联网,电视文化正在变成民主性更强的文化。

2.移动通讯技术对电视文化的影响

移动通讯的发展对于电视文化来说也有革故鼎新的意义。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使得电视有可能变成一种移动性的媒体,电视文化深入生活的力度也就更为深刻。

随着电视数字化、通讯无线化、网络宽带化的日益发展成熟,电视、电脑和手机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如果按照莱文森的理论逻辑,我们会发现电视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各自拓展自身传播力的两种努力。对于电视来说,它必须要改进自身“收看场所固定”的劣势,使得电视收看行为更加自由和方便;而对于手机等其他通讯媒介来说,要强化自身的“视觉化”的特色,因为视觉化能够带来全息性、逼真性的人机界面,这一方面给人带来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给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带来相应的感官愉悦,使得人们能够更愿意接受相应的通讯媒介。

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手机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这为手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种基础主要是心理基础。因为手机电视的收看最好是使用3G手机,而目前通用的GSM、TDMA等数字手机即所谓的2G手机因为手机运营商提供的技术支持不足等原因还不能有效地接收电视视频。人们目前习惯了用手机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就会很容易进一步接受用手机看电视,或者产生用手机看电视的需求。3G手机技术的成熟可以使得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当然也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这样,电视节目在手机中传播就会成为现实。

当人们日益习惯了用手机进行无线通讯的生活以后,手机电视的发展势头也是前景一片光明的。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视讯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广州移动也正式开始向“全球通”GPRS用户提供手机电视服务,诺基亚、索爱、西门子等公司的6款手机,将首先开通此项增值服务;随后的几个月间,北京、四川、苏州等地移动公司也先后宣布通过与相关软件商和内容提供商合作向GPRS用户开通手机电视服务,并借奥运东风实行免费收看;同年6月,上海文广和中国移动签署了开发流媒体手机电视业务的合作,通过手机收看中超比赛成为现实。一年期间,各省通信公司和广电机构联手展开的各种尝试使得手机电视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12月初,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利用CDMA移动通信网络,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天津卫视、中央电视台及其他省市电视台节目,近20套丰富多彩的各类移动视音频节目可供用户选择。当时,香港著名影星周星驰的新作《功夫》也现身手机,影迷可以通过手机这一终端看到10个拆分的电影片段……通过手机看电视、电影正在成为现实[2]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看电视就不需要一定呆在电视机前,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就完全可以了。电视也许会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每天清晨乘车上班的乘客可以在公车或者地铁上用手机选定他们喜欢的电视频道,实时收看最新资讯。在到达车站和步行到办公室的途中,可以切换到音乐频道欣赏他们喜欢的音乐和视频节目。在晚上应酬的酒桌上,可以即时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等。那么,电视文化就会由一种家庭文化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移动文化,它可能渗透到生活的任何一个层面。

当然,技术发展的动力是无限的,对于未来有什么样新的技术出现,现在我们无法清晰地揣度。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一种新的技术,尤其是传播技术的普及,它很有可能影响到人们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按照狭义的文化观念的含义,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只要人们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改变了,电视文化就改变了。所以,随时关注新技术对人们收视行为的影响,是完整把握不断变迁的电视文化的一个必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