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倾向
三、媒介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倾向
1.媒介文化的形成
按照泰勒关于文化概念的描述,一切与人相关的东西都可以演变成文化,那么,媒介技术为人使用也就能够形成媒介文化。参照前文所述的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传播的依赖以及文化形成的原理,媒介文化的形成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人们发明了某一种媒介,即人类社会诞生了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只要这种媒介技术能够满足社会大规模传播的需要,它就会迅速普及,因为社会组织和受众都需要它,都会主动接近它,通过它制造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接受相应的信息以满足认知世界和消遣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于是,这种媒介技术就渗入到人类社会中,一方面,相应的媒介机构变成了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受众对这种媒介信息的接受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信息接受方式往往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意识和社会行为,一种媒介文化就这样形成了。
在媒介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它还同时具有了“理想化”的教化意义以及“文献化”的意义。
首先,媒介文化的形成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完成的,传递信息必须要依靠相应的媒介,通过制作相应的媒介文本来完成,那么,这些文本就具有了“文献化”文本的可能。所谓的“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就是这种含义的典型表达,即较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将会成为历史文献保存下来。
其次,任何一种媒介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种“理想化”的原则,媒介文化将指向一个更加理想化的人类文化的未来。无论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无论是纪实类信息还是虚构类信息,任何媒介的信息传播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都是为了人类能获得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比如,纪实类信息(如电视新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周围的客观世界;虚构类信息(如电视剧)能向受众展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这些世界都可以诱惑受众在现实生活中朝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所以,媒介文化相对于现实的客观世界,一定是领先一步的。电视文化也是这样,这也是贯穿本书的一条重要主题。
2.作为大众文化的媒介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文化形态不同,媒介文化往往会发展成一种大众文化。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人类为了提升自己的传播沟通能力而发明的,因此,一种媒介的技术越成熟,就意味着它的传播力越强,同时也就意味着它能够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自己的传播系统中去,最终这种媒介技术将在大众中普及,形成一种媒介的大众文化。
那么,什么是大众文化呢?我们很难给大众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踢足球的时候,过节庆祝的时候,玩电子游戏的时候,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在舞厅跳舞,甚至在厨房按照菜谱做饭的时候,似乎都在从事所谓的大众文化的活动。可以说,大众文化涵盖了大众所有的生活方式。迈克尔·奥肖内西就此给大众文化做了两个界定:“大众文化是指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所进行的消遣娱乐活动。在消费者看来,这种活动能使他们得到快乐和满足……大众文化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通过大众传媒迅速简捷地传播的广为广大民众所消费的文化形式。”[25]所以,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来理解大众文化:第一,大众文化是针对大众的普及性文化,它的各种文本形式都具有通俗化的特征;第二,大众文化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可以让大众的精神获得一种愉悦,无论它是一种消费,或是一种信息传播,抑或是游戏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文化很容易就会成为大众文化。这是因为:
(1)都市大众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
这种欲望主要来自都市大众自身社会化的需求。所谓社会化,就是人从一个生物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会努力内化各种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自己的角色技能,适应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现代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群体中完成的,更是在一定的媒介环境中完成的。人们对很多社会规范、社会法则的学习往往都是通过媒介来完成的。比如,报纸、杂志等媒介上的商业广告,其实就是在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影视明星以及他们塑造的诸多影视形象经常被青少年视为自己的人生样板而直接进行模仿。所以,在一些媒介发达的西方国家,媒介往往被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儿童的主要的社会化力量[26]。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社会化就显得日益必要。因为相对于个人的亲身经历,媒介提供给人们的往往是相对完整的世界的写真,这种完整性对于都市大众的发展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社会分工一方面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但也同时形成了当代都市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生活的片面化——每个人都只熟悉自己的专业,而对专业领域以外的事情非常陌生。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构成、朋友圈子的形成也都遵循这种专业化甚至是职业化的逻辑。比如,大学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专业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高,学生受到的教育越来越适合他们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找到工作,却很难获得一种总体意义上的知识。因此,他们就必须接触媒介以获得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进而获得对社会的整体了解。电视文化正具备了这种功能,农民可以通过看都市剧了解城市,城市白领可以通过看《动物世界》等栏目了解大自然的状况,这种了解会使一个人的知识和见解更为全面,由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2)都市大众对娱乐消遣的普遍需求。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消遣娱乐是和工作相对立的。人们的工作越是专业,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就会越多,那么,在工作以外就越需要用娱乐消遣来平衡自己的精神状态。专业化分工要求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劳作,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那个专门拧螺丝的工人一样,长时间单调的工作使他的生活被抽象成了一个机械地拧螺丝的动作,或者说,人变成了一个只会拧螺丝的机器。同理,我们可以把会计师抽象成处理数字的机器,把厨师抽象成做饭的机器,把教师抽象成说话的机器,因为每一种专业要求人们片面地强化自身某一方面的技能。
但生活本应丰富多彩,应该是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完美统一。现代都市中的工作带给人的显然不是这样,这种劳作就是马克思等人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物和工作的“异化”。那么,在工作以外,人们必须发展出其他的生活方式来完整自己的生活,所以,现代人发明了林林总总的娱乐休闲方式,在各种游戏中模拟生活的其他状态,这样方能让自己的肉体和精神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些所有的娱乐消遣活动中,接受大众传媒的信息是最方便、最廉价也是最容易普及的一种。因为媒介可以用符号塑造各种虚拟的生活,大众想要什么生活,媒介就可以用语言符号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对于人们的心灵来说,大众传媒就有了一种宣泄和净化作用。这种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现代社会中繁重的工作使得人们很需要放松;另一方面,紧张的工作又要求这种放松必须是快餐式的、简单的。这其实也是为什么现代传媒文化一定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原因。吉新在他的小说《新寒士街》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大众对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的接受状况,他说,那些杂志和报纸是“写给谁看呢?那些颇受教育的人……那些公制学校培训的新起世代,那些教育程度刚好够得上阅读,但又无法持久注意的男男女女。这样的人儿在搭乘火车、巴士与电车时,总得要看些东西来打发时间……他们需要的无非是可供扯淡闲聊的一些资料——点滴的小小故事,白描一番,加点丑闻,来些笑话,再弄点数据统计……每一则新闻都要很短,绝不超过二英寸;这些人注意力维持不了那么久。闲聊都还太过扎实,对他们来说,扯淡也就够了”[27]。现代都市大众受过一定教育,具有追求精神享受的可能,但由于过大的工作压力,他们需要一种快餐文化的消费。在这方面,大众传媒是最合适的选择。
(3)在现代社会中,各个社会组织亲近大众的努力也容易导致媒介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各个社会部门为了自身良好的运作,都有必要通过媒介保持和大众的良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媒介将被各种社会势力控制着努力亲近大众,进而影响大众,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是一种民主化的进程。比如,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个人摆脱了封建社会宗族的、地位的束缚,变成了具有人身自由的“自由人”。一方面,在思想上,他们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资本主义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是平等地面对社会;另一方面,在行动上,他们确实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方式,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具有这些自由,一旦他们拥有了足够的金钱以后,就有了所有的消费自由——整个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庞大的社会消费基础上的。这种自由带给现代人一种巨大的选择权力。在政治上,他可以选择支持甲政党或是乙政党;在工作中,他可以选择甲公司或是乙公司;尤其在消费中,他可以在众多的商品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品牌。这样,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商家,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要和公众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只有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组织自身才有可能在社会上良性运作。良好的公关是靠社会组织通过大众传媒发布各种倾向性的信息劝服公众完成的,因此,社会组织会主动利用媒介发布各种信息,而发布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影响现代公众的选择。
于是,大众传媒从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系统的一个中枢:一方面,大众离不开它,人们需要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周围的世界,进而帮助自己更加有效地社会化。同时,媒介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且廉价的娱乐消遣,放松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传媒的支持,它们需要传媒作为一种沟通工具与大众保持信息和观念上的联系。两方面的需求必然造就媒介的飞速发展和在大众中的迅速普及。因此,媒介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引导人们的生活走向,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演变成所谓的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