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童年:电视文化与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三、永远的童年:电视文化与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1.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奥格本1992年就在其著作《文化变迁》中提出,人性的改变是一生的课题,是贯穿在人的所有年龄阶段中的[19]。著名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在其1951年出版的两本著作《社会系统》和《行动的一般理论》中,都将社会化分成两大时期:一是童年时期的社会化,又称初级社会化,这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社会化;另一个为成年期的社会化,又称次级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是社会角色的不断修正和继续学习,这直接涉及社会体系的稳定。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成人社会化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社会越发达,社会变迁就越剧烈,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难度就越大。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电视发展的过程恰恰都伴随着非常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国电视的发展贯穿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西方电视的发展历经了“铁幕”升起又落下的所有社会动荡。在这些历程中,对于个体来说,他们能够亲身感悟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自己形成的冲击,这就需要他们重新调整自己对社会的认识,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培养自己新的见解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像儿童刚刚出生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历经了社会变迁的成年人面对新的社会同样有着陌生感,他们需要进一步的社会化,“终身教育”[20]的理念就应运而生。
既然要“终身”教育,就应该有“终身”的老师。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传统的教育机构在成年人社会中的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机构比如学校在终身教育方面往往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成人教育方面成绩突出,那里的职业教育开展得非常成功,成年人进入大学等专业教育机构的门槛也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这方面的成就也颇为引人注目,以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平台,数以万计的成年人完成了自己的继续教育。
二是大众传媒在成人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师作用”。通过接受大众传媒的信息以完成自己的“再社会化”,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的选择。大众传媒一方面是客观现实世界的表征,人们接受信息就可以对社会产生相应的理解;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可以和专业的社会教育机构结合,在媒介中展开相应的社会化再教育。所以,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他们是先进入一种传媒文化,然后开始自己社会化的历程。
2.电视对成年人再社会化的主要作用
电视对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电视直接充当“教师”的角色,通过电视教学的形式帮助成年人完成自己的“再社会化”;第二,电视用虚拟的音像空间带给成年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理念,从而能够扮演更为成功的社会角色。
(1)电视教学。
电视可以作为学校的延伸,对观众进行直接的教育。比如,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建立以来,已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一块重要领地。截至2000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累计培养高等专科教育毕业生近300万(约占同期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2.9%,占同期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27.4%),培养中专毕业生100万,高等师范专科和中等师范毕业生120多万,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多万人次,开展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种非学历教育超过3500万人次,为数以千计的农民提供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
除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模式外,通过电视普及学术知识的形式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西方,尤其是一些公共电视台,经常会将课堂搬到电视上。西方的很多思想大师,如阿多诺、布尔迪厄、福柯、弗罗姆等都在电视上通过演讲、对话等方式阐释过自己的学术思想,对于哲学思想的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电视机构也纷纷开办类似的节目,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等都邀请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嘉宾,就社会各界关心的议题及学术成果做主题演讲或开展互动性的讨论。女性主义、古典美学、病毒与健康、DNA在刑侦上的使用、避暑山庄百年史、女子与传媒、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等,这些具有相当学术意义的内容通过电视手段传达给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观众,这种教育的普及力度是任何媒介和手段都达不到的。
用电视来延伸学校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充分将各种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整合进节目中,画面的流动、音乐的配合、动画解释等效果,都可以为“讲课”服务,使得教育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有趣。比如作家刘心武曾经在《百家讲坛》中阐释过《红楼梦》的微言大义,整个讲课的过程使用了各种电视手段进行配合——《红楼梦》书籍的插图、动画、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红楼梦》里提到的地方的实地拍摄场景等等,观众在接受相应观点的时候伴随着更加感性的认知,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再比如《世纪大讲坛》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非常看重互动性。节目开始,主持人会先和主讲的学者有一个互动,讲授完成以后,主持人、主讲学者和现场观众之间又有一个问答式的互动,电视通过不同景别、不同的镜头组接将这种活跃的教学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2)电视通过展示社会变迁的过程增加观众对社会的理解力,进而完成自己的再社会化。
因为画面的纪实作用以及声画合一的现场感,使得画面营造的虚拟空间有着最大限度的似真性,因此,观众在收看电视尤其是看一些纪实类电视节目的时候会将电视信息和现实同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看电视就等同于感悟现实,是电视文化培养了人们对社会新的认知。
这种培养在当代社会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因为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而社会变迁的本质正在于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只有面对并适应社会新的变化,成年人才会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所以,对成年人再社会化意义最大的电视节目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矛盾的电视节目。了解这些矛盾,其实就是了解自我针对社会的欠缺,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去弥补从而完成社会化。
电视法制节目就是直接反映社会矛盾的。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社会的各种纠纷和矛盾被电视鲜活地报道出来,这些法律事件的解决过程也被明确地展示出来,于是观众可以了解这些矛盾,以此杜绝它们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可能,同时学习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此外,一般的法制节目都会有律师和法律专家咨询的板块,由专家阐释出某一案例背后蕴含的法律道理。因此,法制节目也具备了法律知识普及的作用。
新闻节目也有帮助观众进行再社会化的功能。新闻媒介被称为“社会雷达”,它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具有扫描和监控的作用。同报纸、广播不同的是,电视媒体能够通过活生生的形象画面的展示,让观众通过视觉的感受明了社会变迁的最新走向,以此观照自己,调节自己,增加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例如在我国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很多原国有企业的职工下岗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剧烈的社会转型,下岗职工们固有的劳动技能、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必须经过再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电视新闻此刻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电视新闻可以报道全国工人下岗的情况,告诉下岗工人这是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中国特有的现象,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致产生被社会主流文化抛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电视通过展示一些成功的下岗再就业案例,用活生生的现实给下岗职工作出典范。例如,央视的《半边天》、《劳动·就业》、《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都一度集中关注过这一社会问题。这些节目讲述了一些下岗职工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成功再就业甚至实现更大发展的经历,对于广大下岗职工的再社会化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鼓励他们按照电视画面所展示的方向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许多下岗职工通过这样的电视新闻专题片,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社会定位,准确地对自己进行新的社会角色的预期,并通过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某些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也有类似的作用。可以说,电视剧对成人的继续社会化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因为对于一般成人来说,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化都是所谓的“非强制的社会化”,虽然有些社会化的过程是强制性的,比如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些罪犯实施再社会化,但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进行再社会化是自觉自愿的要求,尤其是面对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生活方式陡然改变的时候,个人对自己进行再社会化就是必然的。但成人的社会化不是经由学校、家庭来完成的,而主要由自己接受各种信息来完成。所以,和儿童一样,成年人的社会化也存在一个“寓教于乐”的问题,他们更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一方面,它是“现实的”,以当代客观现实为背景,电视剧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都符合现实的逻辑;另一方面,它又是“电视剧艺术”,是按照现实逻辑虚构出来的文艺作品,因此,它将比现实生活更加理想化、戏剧化,更加具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