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化和雅文化

一、俗文化和雅文化

任何价值判断都是站在一定立场上进行的,关于“雅俗”的划分也不例外。因此,要理解“雅俗”的真实含义,我们就必须先明白对其做出判断的立场是什么,这是我们理解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基础。

1.“社会分化”是雅俗文化分野的社会动因

“雅”和“俗”这种文化意义上的划分,其根源是人类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划分,即不同等级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等级的文化。因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同阶层中的人们从社会中获取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是不平等的,那么,他们就有着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文化需求,也就会生产出不同的文化产品。所以,归根到底,雅和俗的分别是社会文化分化的结果。

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从一般情况来看,一个社会越是发达,它的分化就越加剧,这表现为人们社会实践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分工越细,社会的运作效率就越高,同时也导致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于是,社会出现各种差距或者说沟(gap),比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位差距、知识差距等等。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文化上的雅俗划分是伴随着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分化开始的。如果要理解雅俗文化的划分,就必须追溯到人类历史上贵族文化的诞生时期,即古典时期。

人类古典文化之前的原始文化的内涵中是没有雅俗之分的,这是由原始社会的特征决定的。葛兆光先生归纳人类的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原始社会特点的记录,总结出如下三条:

“第一,……村落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稳而安定,尽管获得的很少,但人们的贪婪和野心没有萌生,他们在朴素的生活里保持着朴素的心境,而朴素的心境就是社会安定的前提……。

第二,人们生活在许多自然的村落中,一些自然的村落围绕着一个较强大的‘城’形成共同体‘邦’,这些自然村落的共同体又属于一个庞大的联盟,村落的共同体在联盟内和平共处,人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统一体内……因此人们有一种意识,即‘天下’不言而喻是应该统一在一起的。

第三,统一的天下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领袖,联盟的首领是推举出来的、象征了公正的伟大人物,他没有私心,就像传说中的尧舜禹一样,能够举贤任能,主持正义,拥有权威,他依靠一种象征的暗示与示范,使得联盟内秩序稳定,他以他个人的魅力,使美德成为不言而喻的规则。人们相信,他的权力来自他的人格,所以权力不是私有的东西,当一个更合适承担首领责任的人出现,权力就会被愉快地移交了。”[2]

由此可见,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度整合。在它的内部尚未出现具体的分化,也没有任何社会阶层的出现,没有任何社会不平等,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上的不平等,比如男女之间体力上的不平等,晚辈和长辈之间岁数上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也能够通过自然的发展来弥补,比如男人狩猎,女人织补、采集,虽然有体力上的不平等,但其实谁也离不开谁;长辈虽然在经验和阅历上比晚辈有优势,但随着岁月流逝,他总有一天会被晚辈所替代。换言之,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才会有“朴素的生活中的朴素的心境”。其次,原始社会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功利性”的特点,例如原始艺术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原始宗教和经济活动。英国社会学家拉什对此有非常好的概括:“在原始社会中,文化和社会尚未分化。实际上,宗教及其仪式是社会事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神圣的事物渗透在日常非宗教的生活之中。更进一步,自然和精神的东西在泛神论和图腾崇拜中也没有分化。巫师的角色表明了现世和来世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而祭司的功能也还没有分化和专门化。”[3]从这个意义上看,那种未分化的原始社会状态,也无法细分出雅文化和俗文化,因为原始社会只有一种文化。

总之,没有社会分工,也没有文化的分化,所有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文化品位都相当,因此,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雅俗之分。

2.雅俗文化的分化与对立

相对于原始社会的混整如一,古典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社会的分化,出现了所谓的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些阶层形成了相应的贵族文化和民间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雅与俗的文化划分和对立。

古典文化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区别。奴隶社会是奴隶主阶层和奴隶阶层的对立,而封建社会是封建贵族和农民以及城市平民的对立。不同阶层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平等。上层社会如地主阶层和奴隶主阶层占有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而奴隶和农民阶层占有的资源则很少。社会阶层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熔铸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所以,归根到底,文化形态是由社会的物质形态所决定的。雅与俗的分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首先,社会等级的划分出现了阶级的分化,是贵族阶层的出现形成了所谓的高雅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谓的“大夫”、“庶人”就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形象说明。其实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古典社会,社会阶层都是被各种“社会身份”的标准严格划分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贵族阶层占有的资源多,因此他们就可以将其生活方式发展得更为细致和高雅,相应的,高雅的品位、趣味就形成了。门内尔曾经仔细解释了法国的宫廷烹饪如何在17、18世纪发展成为一种贵族式的高雅文化。他认为,宫廷菜肴的制作和食用过程明显地区分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而完全属于王室和贵族阶层,它的特点是极其精细的饮食、非常复杂的就餐序列和口味序列,比如不同的餐具该如何排列,什么样的食品先吃,什么样的后吃,汤该什么时候喝等等。这样,宫廷贵族的饮食就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它还是一种高品位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贵族可以建构起一种和其他阶层相区隔的文化,这时“品味和饮食所带来的愉快也成为社会竞争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彩头”[4]。直到今天,人们吃纯正的法国大餐还是有着非常鲜明的贵族气息,这是历史上高雅文化的延续。

为什么贵族阶层的礼仪和规范能形成高雅文化,而平民阶层就不行呢?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贵族的生活方式往往更加精细复杂,更加豪华乃至奢侈,在给人带来一种感官享受的同时也标榜了操作上的难度。因为有这种难度,就意味着贵族的生活方式不是任何人都有条件获得的,它是在巨大财富的积淀上所获得的更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相反,贵族以下的阶层如平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容易和简单,是人们较为轻易就能获得的,因此,它形成的只能是一种民间文化。

其次,在贵族阶层内部,出现了文化的细分,在贵族文化领域专门分离出一个群体从事相应的文化工作,“文化”成为一个专业,因此,它有可能层次更深,品位更高。这使得高雅文化不仅仅在物质上形成了一种对民间文化的优越感,而且还在精神层面如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更加专业化。

在贵族阶层中,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厚积累,使得贵族们有可能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雕琢得极其精细,即在生活方式内部出现了诸多的分工。比如具有贵族文化特质的法国大餐,它需要专门的厨师烹制复杂的菜系,同时它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侍者严格地按照相应的次序上菜,它甚至还需要专门的工匠生产出来的特制的器皿盛菜。在厨师、侍者和工匠内部还有更为细致的分工。而民间文化由于缺乏物质基础以及在相应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享乐心情,就不可能出现这种专业化分工的情况。

同理,在贵族文化内部,关于精神文化的熔铸和文化产品的凝聚也开始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创作的群体,他们作为专业人员而从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作,以保证贵族们可以获得专业的精神享受。他们成为历史上第一批职业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西方,很多大艺术家都是为王室服务的。比如米开朗琪罗就和王室的关系密切,他甚至被教皇于勒二世委托建造坟墓;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完美的代表裴尔尼尼,一直都是教皇们的宠臣,他为贵族的服务甚至遍及了当时的全欧洲,英王查理一世和英后亨利哀德都要求他为他们塑像。路易十四于1665年邀请他到巴黎去,瑞典的皇后在游历罗马时,特地到他的工作室访问。作为一个没有丝毫权力的艺术家,他受到种种优待,过着王公卿相般的豪华生活[5]。在中国的先秦,也有所谓的“养士”风气,“从春秋到战国,古代中国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士’,也就是介于上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人的活跃”[6]。这是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的阶层,他们为贵族阶层所供养,有的时候甚至直接服务于王室,一代名臣韩非、李斯等人都是这样的“名士”。这样,贵族阶层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技巧等,都要比民间文化精致、高雅得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雅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建立在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基础水平上的一种文化;第二,雅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接受,都需要较高的专业化技能,它是文化内部专业分工的产物。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雅文化建立了自己的优越感,在技术上更加精致和成熟,在思想上则更为深刻,它往往指向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会超越人类的感官愉悦的阶段,追问更深刻乃至终极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的“诗以欢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我们可以粗略地套用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的理论来解释雅、俗文化的层级差异。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所谓的感性阶段就是人们的行事完全遵从感官感觉的驱使,就是怎么快乐怎么来,这种心态是偏向享乐主义的,也最接近人的本能;当人进入伦理阶段以后,就会考虑道德的要求,简言之,不是“怎么快乐怎么来”,而是“怎么正确怎么来”;伦理阶段并不是人类的终点,而是仍然要继续攀登,因为“正确”的未必是“好”的,人类的追求是那种“至高的善”,这就会进入“宗教阶段”,也就是“信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能够找到终极的精神依靠和灵魂的寄托,而给予有限的人生以无限的意义。如果用雅俗文化的观念来套“人生三阶段”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俗文化主要针对的是感性阶段,各种俗文化的文本都是要尽可能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激发人们本能的感觉;而雅文化更多的是针对“伦理阶段”和“信仰阶段”,在给人精神享受的同时,引发人的思索,激发人的智慧。

那么,所谓的俗文化也就是从整体上与雅文化相对的文化。俗文化的物质背景相对单薄,专业壁垒也不高。更主要的是,俗文化更加追求人们直观感性的快乐需求,因此具有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力量,它可以在民间迅速流传,如中国的民间杂技、民间戏曲等都是由游走的艺人传播开来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些通俗的文化活动也是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们满足了人们消遣和娱乐的需求,这正是俗文化社会功能的主要定位:从欢乐开始,到欢乐结束。

古典社会奠定了人类文化雅俗分别的基础。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雅俗文化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域而彼此界限分明。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资产阶级、城市平民这样的下层百姓开始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和社会地位,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也就开始挣脱贵族雅文化的统治,这个时候,在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以外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等一系列所谓的俗文化凭借着媒介、市场等因素的力量,开始超越雅文化的统治地位,成为社会文化当中的支配性力量,而雅文化自身也因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而产生了民主化、大众化的趋势,或者干脆就变成了俗文化。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众传媒的背景下考察雅俗文化的变迁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这也是理解电视文化的一个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