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看,全世界的电视媒介都是一样的,但不同地区的电视文化却是景观各异、五花八门,因为不同的国家政治体制、经济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会熔铸出不同的电视文化。如果说声音和画面是电视影响人和社会的根本力量,那么,电视媒介的运行体制、特定的文化变迁就是制约电视文化变迁的最深刻的动因。

分析电视媒介的经营体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政治力量,即政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管理媒介;二是经济力量,即电视媒介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自身的运作经费乃至获取利润。当今世界存在四种电视媒介的经营体制:国家经营型、公共机构型、商业型和混合型,它们分别在人事管理和资金获取方面拥有不同的特性和路径,形成了不同的电视文化。

社会文化变迁是影响电视文化特性、类型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20多年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电视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到90年代的“商业电视”,再到21世纪开始的电视文化细分化、零散化的浪潮,这些都和特定的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

思考题

1.选取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分析这个环境中的电视媒介内部究竟是由哪些相关的部门构成的,电视媒介外部有哪些支援系统。

2.选取某一个特定的电视媒介,分析它的运作资金来源和所受到的管理力量,思考这两者与电视媒介自身的社会角色有什么关系。

3.选取一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作品,分析其文化内涵。

【注释】

[1]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2]布尔迪厄曾经提到,要理解“体育场”的形成,就必须了解“这群直接或间接地吃体育饭的专家是如何形成的,确切地说,这个能动者和制度系统何时开始发挥一种竞争领域的功能”。参见皮埃尔·布尔迪厄:《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载《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3]吉登斯认为货币的出现是社会脱域的一个重要表征,即货币作为一种象征标志从所有的交换物中脱离出来,它的交换价值作为一种象征而为人所公认。

[4]“仿像”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媒介营造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无涉的纯粹的符号世界,它符合人们头脑的想象和虚拟的逻辑,因此给人感觉比真实更加真实。当代社会中的影像文化由于其纯然的虚拟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仿像。

[5]马庆平:《外国广播电视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6]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7]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49页。

[8]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9]窥淫癖(scopophilia),又称观看癖,是指一种酷爱观看他人性活动或性器官以获得性满足的性变态心理。在影视理论研究当中,“窥淫癖”的概念经常被变形为“窥视癖”,它是指观众对影视作品中展示的那种关于他人私密、隐藏的心理欲望和状态具有浓厚兴趣的一种观赏心理。通过观赏别人的隐私,观众往往自己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这是窥淫癖心理的快乐机制之所在。参见弗洛伊德:《性欲三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54页。

[10]赵曙光:《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1]郭镇之:《中国电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12]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第1页。

[13]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4]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15]同注①,第52页。

[16]同注①,第69页。

[17]同注①,第72页。

[18]张庆、胡星亮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242页。

[19]李泽厚:《中国思想史稿》(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0页。

[20]Raymond Williams,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Fontana,1976,p.199.

[21]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2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