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这将是世界装配式建筑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它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规模、前所未有的跨度和前所未有的难度。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由此,建筑行业管理、设计、制作、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亟须掌握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持续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助力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实践与管理丛书”共分5册,广泛、具体、深入、细致地阐述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从设计、制作、施工、监理到政府和甲方管理内容,利用大量的照片、图例和鲜活的工程案例,结合实际经验与教训(包括日本、美国、欧洲和大洋洲的经验),逐条解读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丛书可作为装配式建筑管理、设计、制作、施工和监理人员的入门读物和工具用书。

我在从事装配式建筑技术引进和运作过程中,强烈意识到装配式建筑管理与技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所以,本丛书专有一册谈政府、甲方和监理如何管理装配式建筑。因此,在这里我要特别向政府管理者、房地产商管理与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推荐此书。

本丛书每册均以解答200个具体问题的方式编写,方便读者直奔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便于适应互联网时代下读者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但我们在设置章和问题时,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因此,在看似碎片化的信息下,每本书均有清晰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

我认为,装配式建筑并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它的实践性、经验性非常重要。基于我对经验的特别看重,在组织本丛书的作者团队时,把有没有实际经验作为第一要素。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对我的理解与支持,让我组织起了一个未必是大牌、未必有名气、未必会写书但确实有经验的作者队伍。

《政府、甲方、监理管理200问》一书的主编赵树屹和副主编张岩是我国第一个被评为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沈阳市政府现代建筑产业主管部门的一线管理人员;副主编胡旭是我国第一个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房地产企业一线经理,该册参编作者还有万科分公司技术高管、监理企业总监和构件制作企业高管。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一书的主编李青山是结构设计出身,从事装配式结构技术引进、研发、设计有7年之久,目前是三一重工装配式建筑高级研究员;副主编黄营从事结构设计15年之久,专门从事装配式结构设计5年,拆分设计过的装配式项目达上百万平方米。另外两位作者也是经验非常丰富的装配式结构研发、设计人员。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一书的主编李营在水泥预制构件企业从业15年,担任过质量主管和厂长,并专门去日本接受过装配式建筑培训,学习归来后担任装配式制作企业预制构件厂厂长、公司副总等。副主编叶汉河是上海城业管桩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公司多年向日本出口预制构件,也向上海万科等企业提供预制构件。本书其他参编者分别是预制构件企业的总经理、厂长和技术人员。

《施工安装200问》一书的主编杜常岭担任装配式建筑企业高管多年,曾去日本、欧洲、东南亚考察学习装配式技术,现为装配式混凝土专业施工企业辽宁精润公司的董事长。副主编王书奎现在是承担沈阳万科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赤峰宏基公司的总经理,另一位副主编李营是《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一书的主编,具体指挥过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该书其他作者也有去日本专门接受施工培训、回国后担任装配式项目施工企业的高管,及装配式工程的项目经理。

《建筑设计与集成设计200问》一书的主编,我一直想请一位有经验的建筑师担纲。遗憾的是,建筑设计界大都把装配式建筑看成结构设计的分支,仅仅是拆分而已,介入很少,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建筑师主编。于是,我把主编的重任压给了张晓娜女士。张女士是结构设计出身,近年来从事装配式建筑的研发与设计,做了很多工作,涉足领域较广,包括建筑设计。好在该书较多地介绍了国外特别是日本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做法,这方面我们收集的资料比较多,是长项。该书的其他作者也都是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包括BIM设计人员。

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波在本丛书的编著过程中作为丛书主编助理负责写作事务的后勤工作和各册书的校订发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在编写这套丛书的过程中,各册书共20多位作者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有疑难问题在群里讨论,各册书的作者也互相请教。所以,虽然每册书署名的作者只有几位,但做出贡献的作者要多得多,可以说,每册书都是整个丛书创作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非常希望献给读者知识性强、信息量大、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并有思想性的作品,作为丛书主编,这是我最大的关注点与控制点。近十年来我在考察很多国外装配式建筑中所获得的资料、拍摄的照片和一些思索也融入了这套书中,以与读者分享。但限于我们的经验和水平有限,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也会存在差错和不足,在此恳请并感谢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丛书主编 郭学明